面瘫,又称口眼喝斜,现代医学称为面神经麻痹。本病为风邪中经络之轻症。单见者则称面瘫,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多因风阻颜面经络所致,此乃外风所致,卒中而致者多因内风或内风相引外风而起。
[症状]病侧呈松弛状态,口眼喝斜向健侧,语言不清,口角流涎。
[疗法]配穴方一分两组。一为患侧耳背近耳轮处血管1根;二为患侧口颊黏膜。方法:两组穴任取组穴。1组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或配以电针;2组穴用刀片划制,或用三棱针点刺10~30次,以出鲜血并有痛感为度。再以芥末20~30克,以温水调敷患侧面颊外部,用胶布固定12~24小时后取下。效果不显,再用刀片制破,或用三棱针点刺隐白、太阳等穴,挤出血液,然后将药粉(麝香、全蝎等份制成)外敷。主治:面神经麻痹。配穴方二患侧大小白齿、上下犬齿对侧口腔黏膜处。方法:用手术刀划割上述部位的口腔黏膜斜切口,深1~3毫米、长1.0~1.5毫米,挤压出血,至血色鲜红为止。术后用5%盐水棉球蘸少许白糖敷贴切口,每日或隔日1次,中病即止。主治:面神经麻痹。附记:治疗例,痊愈例,显效例,好转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99.2%。出血量可根据体质强弱而定,一般体强宜多,体弱宜少。治疗时间,体弱或病程久者可3~5日治疗1次,余同上。配穴方三患侧耳背近耳轮处明显血管1根。方法:用划割放血法。先在上述部位揉搓数分钟,使其充血,按常规消毒后,左手拇指、示指将耳背拉平,中指顶于下,右手持消毒后的手术刀,用刀尖划破血管,则见血自然流出(0.5~3毫升),用消毒棉签拭净J血液并消毒切口,盖以消毒敷料,贴上胶布固定,1周内勿被水浸,以防感染。1次痊愈者,不再进行第2次;若不效,还可再行2次手术,且在耳背上选另一根血管进行放血,两次间隔1周。一般情况,治疗及时者,1次可愈,时间长者2~3次,最多不超过4次即愈。主治:面神经麻痹。配穴方四
主穴:吊线穴(即口角内肌平行牙齿的经络线,口腔内出现如纸绳粗的白线或红线即是此穴)。口向左歪,线在右面;口向右歪,线在左面。
配穴:地仓透禾膠穴,地仓透承浆穴。如眼斜配阳白穴、攒竹透丝竹空、睛明穴。加减:体弱者配足三里;头痛配风池、太阳;面部及耳后疼痛配翳风穴。
方法:主穴用点刺放血法。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对准此线强刺出血,间隔0.5~1.0厘米排列,点刺,以出血为度。或者用三棱针对吊线穴划刺,以及平行吊线穴上下,从后向前划刺亦可。配穴用毫针中刺或透刺。一般用平补平泻法,体弱者用补法。针刺后按摩患侧面肌、口角、眼睑周围、眉梢、额颊等部位,以皮肤发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至愈为度。
主治:面瘫。
配穴方五
分2组。一为患侧耳背近耳轮处明显血管1根;二为阳白攒竹、四白、地仓、迎香、颊车、风池、合谷、颧髅。对症加减:风寒痹阻正配足三里、中脘、天枢;肝胆湿热证配太冲、曲池、行间、冲阳;气阴两伤证配三阴交、足三里、内关。
方法:1,组穴用划割破血法。在上述血管揉搓2~3分钟,使其充血,常规消毒后,以左手拇指将耳拉平,中指后顶,右手持高压消毒过的刮脸刀片,以刀尖纵行垂直划破血管,放血3~4毫升,青壮年可放血4~5毫升,然后盖上无菌敷料,胶布固定。术后1周勿水浸,以免感染。如1周后仍无痊愈或好转,可在另一血管,进行第2次制治。2,组穴用毫针针刺,在1组穴术后30分钟,行针刺治疗1次,无任何妨碍。主穴加配穴,风寒痹阻型、肝胆湿热型用泻法;气阴两伤型用补法。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瘫)。
配穴方六
颊车、地仓、牵正、耳背静脉血管1根。
方法:用点刺放血法。用三棱针在上述穴位或部位血管点刺出血少许(各穴放血3~5滴)。每日或隔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面瘫。
提示:文章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或操作。欢迎大众转发,上海刺血交流联系我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