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具有独特地理环境、文化环境的地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这一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往将更趋紧密。提出“大湾区写作”的概念,就是希望“大湾区”一词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经济概念,也应该成为一个文化概念、文学概念。从这一地区的文学传统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成为一个文学空间,而“大湾区写作”也可以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空间文学。依托独特地理文化环境一个地理区域要成为一个文学空间,需要具备如下几个条件:第一,该区域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区域和文化区域作为依托。第二,该区域需要有一批作家、地域性的文学流派。第三,该区域需要有相对明确的中心区、边缘区和过渡地带。第四,该区域的文学应该具有相对明显的特征,也即在同样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文学环境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当地文学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审美风格。(参见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按照以上标准来衡量,以粤港澳为核心的大湾区是具备这些条件的。粤港澳大湾区有独特的文化与方言;有相对隔绝的、面海背山的地理环境及深受热带海洋气候影响的气候条件;这里自古就有一大批作家,尤其近代以来,这里涌现出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文化人物。此外,广州、香港、澳门是这一地区的核心城市,这些核心城市对于周边的边缘区域不仅具有经济辐射力,也具有文化影响力。而独特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这一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岭南文化自成一格,其中的大湾区则是岭南的核心区域。所以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空间,也是一个文化空间,并且可以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空间。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将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艺术面貌的形成归结为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他认为,拉丁民族喜欢事物的外表和装饰、满足感官需求与虚荣心的浮华场面、合乎逻辑的秩序、外形的对称、美妙的布局等,他们的民族文学是古典的,很重视文学的形式特征。相反,日耳曼民族更注重事物的本质、注重真相,他们的民族文学则是浪漫的,更重视文学的内容。在丹纳看来,这种差异与这两个民族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直接相关。拉丁民族多居住在温暖湿润的地区,而日耳曼民族居住在高山森林和风浪多变的海岸之间,寒冷潮湿。这种地理环境上的差异造就了这两个民族彼此不同的审美趣味,进而塑造了他们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地理环境影响当地的文学风格方面,中国作家也有相关论述。清代诗人王士禛曾对岭南诗人程可则说:“君乡东粤,人才最盛,正以僻在岭海,不为中原江左习气熏染,故尚存古风耳。”(《池北偶谈》)王士禛从岭南与内地的地理隔绝引申出岭南文化的独特性,进而谈到由于地理隔绝而造成的岭南独特诗风。作为一个正处于形成和发展中的概念,“大湾区写作”应具有什么样的地域风格,还是一个尚待研究的课题。但大湾区人民由于临海而居而形成的包容心态与冒险精神,及其拥抱世界的热情与开放精神会成为“大湾区写作”风格的一种基色。由这一地区相近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语言环境造就出一种独具地域风格的“空间文学”是可能的。促进湾区文学多维发展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说: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大湾区写作”概念也可从这几个维度展开讨论。首先,作品是文学活动的核心。“大湾区写作”概念之下的作品应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文学”,从纵向来看,是基于岭南独特历史文化传统的作品;从横向来看,是基于“大湾区”这个文学写作空间的作品。当然,历史传统与地域空间都有其固定的边界。大湾区的作品立足于此,但不能故步自封,而应以开放的湾区精神,广泛吸取其他地区文学的营养,创作出反映大湾区建设和发展历程的作品。其次,从作家的维度来看,相近的地域文化会塑造出具有某些近似特征的作家群。例如,明代戏剧有临川派、吴江派之别,当代文学有京派作家群、海派作家群、西北作家群等。“大湾区写作”需要一批扎根于大湾区,并在作品中描绘这一地区的作家。他们具有相似的文化经验,面对共同的创作背景,从作家各自的个人体验出发去表现大湾区。这既需要作家凝聚共识,也需要相关部门为其提供相应的创作平台,加强作家之间的交流,以尽快促进形成“大湾区作家群”。再次,从作品与世界关系的维度来看,“大湾区写作”需要以大湾区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生产生活等为基础,反映该地区独特的文化环境及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一个共同的文学空间。“大湾区”是作家努力表现的对象,也是作家共同的精神故乡,能够给予作家一种身份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最后,从读者的维度来看,作家、文学期刊、出版社及相关部门需整合现有的传播媒介和发表平台,为大湾区读者提供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学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何“记得住乡愁”,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挥文学艺术对接受者的陶冶感化作用。文学艺术,尤其是地域性的文学艺术正是乡愁的载体,因而可以“表现乡愁”,也能让接受者“记得住乡愁”。此外,“大湾区写作”所营造的共同体意识,可以拉近“大湾区”各个区域的文学和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而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也能促进该地区读者的文化认同。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会成为大湾区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能够有效促进该地区的文化建设。大湾区各地之间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同中有异的特征,能促使大湾区作家在创作中既尊重差异,又寻找共性;推动“大湾区写作”不断发展,走向繁荣,从而产生一大批记录时代发展历程、反映时代建设成就的优秀作品。(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程刚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