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风采专访郑州大学法学院沈开举教授

治疗白癜风用甲氧沙林液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78.html

沈开举,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现任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委副主委、郑州大学委员会主委。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

蓼城寒门出贵子

年,沈开举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一个农民家庭。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端,豫皖两省交界处,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属华东与中原交融地带,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穿境而过,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据固始县地方志记载,该县历史悠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蓼城文化”。这里的山川雨露,造就了邹勇夫、孙叔敖、陈政等忠烈良将,哺育了王审知、郑成功、蔡仲美等民族英雄,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沈开举回忆道,“那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个鱼米之乡,以吃稻米为主,风土人情也很淳朴,同时也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的确,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更是一个艰难困苦的时期,就在他刚出生不久,正值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很多人,尚在襁褓中的他,被饿得全身浮肿,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而消肿以后,他的面部神经麻痹,严重到嘴歪眼斜,从此落下了病根,小小年纪的他,左眼斜视。即便在那段只能勉强糊口的岁月里,父母依旧笃定地重视孩子的培养和教育,“耕读传家”,幼年的沈开举在没有识字之前就开始写字。按照当时的观念,起名字是件很讲究的事情,一个人的名字从他出生开始,便伴随其一生,因而寄予着父母的殷殷期盼,“开举”,“开科举士”,父亲希望家里能走出来个读书人。沈开举表情凝重地回忆道,“当时我还很小,晚上父亲语重心长地跟我们说,不读书是不行的,怎么能不读书呢?”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老父亲的眼光依旧放得很长远,始终跟孩子们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使得少年的沈开举在读书上从来没有放松过。可是,家里的真实状况比看起来艰难得多,沈家兄妹7个,因为上学的多,干活的少,孩子们能帮父母分担的农活十分有限,生活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了父母的双肩。每年的工分结算下来,分到的粮食比较少,困苦的生活、难捱的饥饿是处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很难想象的。沈教授回忆道,“非常困难,能吃上饭都很困难,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常常跟我父亲讲,没粮了,没柴烧了,没盐了,都是柴米油盐上的事情,感觉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家里捉襟见肘的状况和父母亲为一家生计紧皱的眉头,让少不更事的孩子们印象深刻。“有时候,母亲做好一锅饭后,去洗衣服,等她衣服洗完了,我们把饭全吃完了。”现在回忆起来,沈教授笑着笑着眼里就含满了热泪。母亲当时并没有嗔怪一句,当娘的知道孩子们是太饿了。这样一个娇小却坚毅、平凡而智慧的女性,包揽了家里的全部家务,洗衣、做饭、缝补衣服、做衣服、做鞋子,仔细地计划着一家子人的吃穿用度。夜已经很深了,全家人都已经睡下的时候,母亲还在为一家人做针线活。那时候一盏点亮的煤油灯就是家里对孩子们学习莫大的支持,沈教授清楚地记得,“有时候晚上,点灯点了很久、很久,夏天很热,蚊子很多,把灯拿到蚊帐里面趴在床上还在学习。”而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不读书是没有出路的,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年全国刚恢复高考,正在上高中的沈开举,他的老师考上了大学,老师的父亲担着一个担子,送他去上学,那画面深深地烙印在了沈开举的记忆里,“当时我的父亲拉着我的手,就站在我们家南方那个沟塘交错的地方,跟他们打招呼,祝贺他们。回家后我父亲回头跟我讲,这是他们一个家族的骄傲。”同样烙印在沈开举记忆里的还有父亲对他说的这句话。的确,那时候能够考上大学是一个人一生的转折点,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忖度着自己应该为这个家族分担些什么,应该为这个家做点什么。年高中毕业后,沈开举毅然决然地参加了高考。虽然考上了大专,但是由于幼年的眼疾体检未能通过,最终没能如愿,自信心备受打击,沈教授说道,“当时我父亲鼓励我,真有水平的话,你还能考上。”回忆起父亲说的话,沈教授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言尤在耳,如今父亲的话,已成绝响。老人家一生心存善念、乐善好施,看到要饭的人,他总要多给一点,父亲的言传身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沈开举在成年以后更加懂得如何善待穷人、善待最底层的人。而继承父亲为人处世的种种精神和品格,更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当时决定复读一年再战高考的沈开举,在父亲的鼓励下,先去做了眼部牵引手术,“做了手术以后,眼球表面还多次长息肉,做了5、6次后续去息肉的手术,做掉以后它又长,一长眼睛都看不见了,再去剥离下来,眼睛做手术得注射麻醉,眼球上注射麻醉,那个疼啊,惊天动地疼。”终于,老天不会让苍鹰吃草。年,他毫无悬念地考入了郑州大学法律系,也成为郑州大学法律系首届学生。沈教授回忆道,“那时候郑大法律系刚成立,师资严重缺乏,1/3的老师都是外面请的,不少北大、中国政法大学、湖北财经学院等高校法律系的老师都来过,他们一来就讲一个学期的课,这是对我们新办法律系的巨大支持,请他们来郑大,当时很受益。”4年的大学教育,是他人生成长道路上的转折时期,也恰逢我们国家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勃兴时期。大学时候的沈开举和其他三个好朋友成立了读书小组,美其名曰“奋进会”,四个年龄相仿的风华少年,一腔热血,发奋读书,没事的时候,就聚在一起讨论、交流读书心得。通过大学4年艰辛的学习和锻炼,他的思想观念、知识体系、思维方法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使他的思维从中学时的文学名著波澜壮阔画卷的铺展,转到法学理论框架精致严密体系的解析。受老师刘国任先生的影响,开始对西方法律思想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凭借着大学期间的优异成绩,沈开举又一次脱颖而出,在刘老师的推荐下,沈开举留校任教,教授法律思想史,后来又转向教授法学基础理论,开始踏上法学教育与研究的征程。

三尺讲堂播信念

自年执掌教鞭始,鉴于当时师资力量薄弱,法学学科发展不完善,法学门类之间不均衡。年,司法部便在全国委托一些高校举办各种法学师资培训班。同年2月,时任法律系党总支书记的马南教授派沈开举老师前往中国政法大学进修行政法。临行前,马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行政法是一门新学科,以后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正是这次机会促使沈开举走进了行政法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当时全国共有40多位老师前去接受为期半年的培训,这个学习班后来被称做中国行政法学界的“黄埔一期”。当时给这些学员们配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学贯中西的行政法学泰斗王名杨教授,钻研行政管理学的中山大学校长、哈佛大学博士夏书章,现任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应松年教授等,众多在行政法学上颇有建树的大家为培训班授课。后来从这个培训班走出来很多优秀的学者专家,他们至今活跃在行政法学界的第一线。在郑大,从助教到教授,从教几门法律基础课到教多门法学理论课,从教本科学生到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知识和理论的积累上,由积雪囊萤到积功兴业,从启蒙到自觉,都饱含沈教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那份坚守。沈教授说,“做老师这么多年了,自己有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要发现不同学生的天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加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如果要成功的话,这三点缺一不可。”40多年来,他执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包括一些知名的学者、有建树的官员和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作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沈教授有着自己的人才培养思想体系,他要求学生注重培养学习、思维、表达和实践的能力,不要为学而学,只求单线发展,而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kmrc.com/wahl/137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