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米方杰一场疫情、一场暴雨,将城市的抗风险能力推上考场,“韧性城市”成为高频热词。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有效应对极端天气,都凸显了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在河南省委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其中之一便是建设韧性城市。在相关专家看来,韧性城市的建设有着必要性和紧迫性,是城市发展的必选项,也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韧性城市的建设,就是在风险可能发生时,让城市有能力承受冲击,并且能够快速应对、快速修复、快速还原,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生产生活有序。韧性城市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到底有哪些不同,在建设中除需要“硬支撑”外,还需要怎样的“软实力”呢?城市需要有“韧性”能够应对极端天气等风险“‘韧性城市’并不是一个新词,是近两年城镇化建设中常出现的一个热词,”对于韧性城市,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夏保林表示,通俗地说就像一根皮绳,在外力下既能拉长也能收紧,最终还能自动恢复原状。而韧性城市建设,就是提高城市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城市遇到极端天气及疫情等各种风险时,能承受冲击、快速应对、减轻损失,并且能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还能合理及时地调配各种资源,快速恢复正常运转,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每个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河南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王新涛看来,韧性城市的建设,不仅是应对极端天气等风险,同时也是应对各种城市病的需要。城市的快速发展下,各种各样的“城市病”纷至沓来,这是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成长的烦恼”,其中既包括交通拥堵、生态破坏等“慢性病”,也包括一些“急性病”,比如洪涝、疫情、地震等,而应对这些城市病,便需要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建设‘韧性城市’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提的概念,加快韧性城市建设能有效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夯实城市里子,更加强化城市对外部风险的抵抗能力,”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郭一飞教授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