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总第51期)于线上举行。百度APP、网易财经、新浪财经、财经、WIND、证券时报、搜狐财经、中国证券报、同花顺财经等多家媒体平台线上直播,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近50万人次。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聚焦“维护短期平稳复苏,激发长期增长动力”,知名经济学家毛振华、刘利刚、胡伟俊、易峘、尹恒联合解析。
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尹恒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宏观经济整体上呈复苏态势;
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三、改革红利仍然十分可观;
四、政策建议
一、宏观经济整体上呈复苏态势
年,随着外需持续上扬和经济动能的逐渐恢复,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呈现了复苏态势。即便下半年以来复苏态势有所放缓,但总的来看,年内可以实现6%的增长目标。两年平均增速5.1%,稍低于年数据。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显示工业企业生产逐步回归常态。今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比增加值为10.1%,两年平均数据为6.2%。随着整体经济的逐渐复苏,城镇调查失业率呈下降趋势,居民收入增长稳定。到11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低于去年同期且低于年同期的5.1%。其中31个大中城市的调查失业率前十一个月为5.1%,与近年来趋势一致。
进出口方面延续了强劲增长的态势。11月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出口同比累计增长率为31.1%,两年平均16.6%。其中11月份进出口金额达到.8亿美元,为年内第二高,仅次于10月份。总体经济形势复苏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是外需强劲,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汇率稳定表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信心比较充足,这给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增加了很大的底气。
除此之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大为改善。随着经济逐渐走出疫情冲击,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额出现了大幅增长。今年前十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亿元,同比增长42.2%,两年平均增长22.3%。这一数据在年同期为11.8%,年同期亏损2.1%,相比之下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增速较好。
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年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内消费持续低迷。今年境外输入导致的疫情反复,叠加极端气象灾害,导致部分消费领域增长放缓,消费复苏进程严重受挫。下半年的消费指数呈现急转直下的态势,今年前十一个月,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3.7%,两年平均只有4.5%。与以往数据相比较可以看出,目前消费需求处于持续低位,并且近年来的持续探底趋势没有得到扭转。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2%,不足上半年增长速度的一半。两年平均增速仅为3.9%,明显低于年、年可比数据。并且民间投资处于低位,持续萎缩。前十一个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额同比增长7.7%,增速仅为上半年数据的一半。除此之外,消费和投资的持续低迷,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对外需依赖较大。三季度进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拉动贡献率是1.9%;从长期趋势来看,这一外需贡献在十几年来是同期最高的。在内需恢复不充分、消费投资低迷的情况下,今年外需确实起到了稳定复苏的功能。但是应该注意到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以及新冠疫情叠加,使得外需的不确定性陡然放大,这与当前加快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是明显相悖的,也是值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