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历史走
“如果美国国家公园的自然壮阔彰显着荒野启发的勇气和追寻自由的精神,那么我们中国那些数不尽的绿水青山是不是成就了千百年来人物的钟灵毓秀?”这是何思源在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
何思源说,文化附着在自然生态和景观之上,这是我们的突出特色。
当她第一次看到湖南南山那片23万亩的草场时,她感到很惊喜。“八十里大南山”开阔的高山台地海拔上了米,红军长征曾从那里经过。长征所经之地,想必都不是什么轻松穿越的障碍,当年的南山,当然也不会是这样有模有样的南方大牧场。年9月10日王震、肖克的红六军团历经艰险跋涉至此,被眼前迥异于高山峻岭茫茫沼泽的死亡迹象震撼鼓舞,立下了胜利后一定建立一个大牧场的誓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探索,70年代逐渐发展成了现代化草场,经营至今。这片草坡不只是草坡,还是一片注入了历史叙述的文化景观。看着它,何思源明白了什么叫跟着历史走。
名山大川在中国人眼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风貌,而且还有很多精神附着在里面。
何思源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何思源:“国家公园”并非都远离城市
“国家公园来了,我们能马上去穿越吗?”“当地居民怎么办?”……国家公园来了,网络空间的诉求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强烈向往。
在网上,有一位热衷于向公众进行“国家公园科普”的年轻学者,她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何思源。她自年起参与到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研究的项目中,去过国内外许多国家公园以及试点区。从年至今,她陆续回答网友提问百余条。长江日报读+近日采访了何思源,为我们近距离科普。
置身中国数不尽的绿水青山中
年,何思源在英国剑桥气候变化对策研究所的一个项目刚刚结束,她的一位师姐发来一个链接:“世界自然基金会有一个项目,有关中国国家公园的,你可以试试。”
何思源看了看招聘宣传,立刻被吸引住了:“我本科学的地理科学,研究生和博士都做植被生态研究,野外去过内蒙古、藏区、华北、新疆等地,但很少做‘人地研究’。”这是一个有关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研究的项目,她认为这个机会很好,可以把个人的乐趣、专业全情投入到寻找和保护大好河山。投了简历不久,她便回国了。
也正是在何思源回国的同一时间,年5月18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提出,在9个省份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发改委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旅游局、文物局、海洋局、法制办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我在最初并未认识到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抓手,但后来才发现这是一个需要情怀和坚持的长期性事业。我曾以为经济发展为先,生态保护何去何从还未知。”但投入到项目之后,何思源惊喜发现,那些曾经在她看来遥不可及的顶尖学者、政府决策者、地方管理者、热心参与者聚在一起,与她同行,皆为同一个目的。
让何思源惊喜的不止于此。项目持续两年多,何思源和团队的同事们去过许多试点。“我自己去过6个,包括还没有通过试点的。”普拉措、祁连山、三江源、武夷山、南山……走的地方越多,何思源越感受到什么叫“地大物博”。
三江源的一个傍晚,何思源和一群人在山上走着,随意地四处打量。忽然间,众人目光被远处一景吸引:一只羊被两匹狼堵住。“肉眼清晰可见,狼是怎么撵羊的,羊是怎么跑的。”何思源突然意识到,人在自然之中,只是非常渺小的存在,在国家公园里,“人”并不是“大写”的。在他们走过的路上,经常能看到小动物突然蹿出来,或者从岩石里蹦出来,并不在意“人”的到访,也并不觉得“不平等”。“而城市中,‘人’是大于一切的。”
何思源去过的国内外的国家公园并不算少,但参与这个项目以来,才发现有那么多壮美河山不曾见过:“置身中国数不尽的绿水青山中,反而更加能反思文明的喧嚣。”
“国家公园”是一种被竞相学习的理念
“‘国家公园’是一种被竞相学习的理念。”谈及“城市”是不是国家公园建立的限制,何思源提到了伦敦。
年,《伦敦国家公园城市宪章》颁布,同时在各大媒体上,伦敦被称为“全球第一座国家公园城市”。“它有个比较核心的理念,说要让城市变得更绿、更健康、更狂野,也更公平,在城市中构建人和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出是借鉴了‘国家公园’的理念,它更加强调城市本身不是一个干巴巴的、钢筋水泥做出来的东西,而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何思源曾经为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写过一篇文章《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她认为,任何一个城市的构建,其实都离不开自然功能,不要一提到城市,就认为它是一个跟乡村对立的地方,城市也能有美好星空,有甜美空气,有丰富的野生动物。
“前几个月,我看到一则新闻,说北京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首都之一。”何思源介绍,很多人以为北京是个高度现代化的城市,以为它生态不行,但其实每到春秋季节能观鸟,很多鸟会留在北京过冬,北京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栖息环境。“冬奥会在即,你会发现北京要山地有山地,要草原有草原,还有很多大型公园。即使在北大,就有个自然保护小区能看到很多野生动物、鸟类。北京山林也有很多猫科动物,我住京西,偶尔也能看到松鼠、花栗鼠、黄鼬。”
“年的时候,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对当时美国西部大开发、印第安文明、西部荒野、野生动物很担忧,他就提议,能不能由政府设立一个‘国家公园’,能够自然体现这个地方的原生状态。虽然年成立的‘黄石’是第一个国家公园,但是从国家公园管理理念来讲,美国红杉国家公园比‘黄石’更早。‘红杉’当时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州立公园,后来成为国家公园比较晚,它是由林肯总统签的。”
何思源认为,“国家公园城市”很可能是一种城市营销理念,“但我觉得,这也说明近两百年前‘国家公园’的理念,正在唤醒城市多功能性。现在有多少人能坐在开阔的果岭上喝杯茶,花几个小时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散步,聆听清晨公园里的鸟鸣?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我们最初的目标是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我们太忙了,无法享受生活。”
国家公园不都是荒野式
读+:也许是因为早些年电视、报刊的影响,一提起“国家公园”,很多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认为国家公园应该是那种荒野式的、没有居民的样子,甚至一些图景已经定格在脑中挥之不去了。“黄石”究竟是不是我们的范本?
何思源:可以理解这种刻板印象,美国就是国家公园诞生地,黄石国家公园是最早设立的国家公园,宣传意识也很早,所以它名气一定最大,影响了很多国家。要让大家抛开刻板印象是比较难的事,需要做大量科普。
最早建立国家公园是想塑造一个共同的精神。因为北美那里是移民国家,人心还比较涣散。寻找一个精神寄托,目的是把移民者的爱国心唤起,让人民铭记美国精神和意志的来源,寻找身份认同,思考生活意义。于是想到用开拓创新的荒野精神示人。所以你会发现,美国国家公园最初建立在洛基山脉这一带。那是一片辽阔、荒凉的地带,因此西进的拓荒者的精神、荒野的浪漫更加凸显了。那时还强调,大家、子孙后代都要去享有。这是美国用心塑造且塑造成功的形象。所以大家普遍会觉得,国家公园就是那样的,就是在那种地质上的,就是那种夏天的景观,就是那么辽阔。但我去黄石国家公园是一个冬天,当时游客非常少,看到的野牛群、野狼还有地热烟气袅袅的样子,感觉同我在宣传上看到的夏天景观是有很大区别的。
其实随着保护的发展,连美国自身的保护理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黄石国家公园也只是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中的其中一种,还有文化的,自然的,历史的。年是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周年,他们当时有个活动,叫做“亲近你家周围的国家公园”。意思就是,不要老想着远方才有美景,就去离你家最近的国家公园。打开美国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