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国民经略,作者凯风
国民经略.
在这里,读懂中国经济、城市和楼市
文
凯风
这些城市被赋予重任。
01
这7个城市被点名
谁是新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
近日,国家发改委先后出台《“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等文件,先后点名一批重点城市。
在“老工业城市”文件中,“完善城市功能”被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推动沈阳、长株潭等都市圈产业协作,促进淄博、黄石等城市与省会城市融合发展,构建梯次配套的产业圈。支持徐州、洛阳、襄阳等城市夯实制造业基础,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增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
这其中,提及了四大都市圈、三大副中心城市。
除了直接提及的沈阳、长株潭都市圈外,还间接提及了淄博所在的济南省会都市圈、黄石所在武汉都市圈,这些都市圈被赋予融合发展、产业协作的重任。
更关键的是,该文件还着重提及了3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徐州、洛阳、襄阳。
在“革命老区”文件中,明确提出“支持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发展”:
支持赣州、延安、遵义、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这些城市都位于革命老区。
长期以来,由于资源禀赋等因素,革命老区多数都属于欠发达地区,不久前还都是脱贫攻坚的重点扶持对象,在革命老区培育一批副中心城市,无疑能提升对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引领带动作用。
根据两份文件,徐州、洛阳、襄阳、赣州、延安、遵义、长治,在国家层面获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超高定位。
02
江苏:
谁是省域副中心城市?
作为经济强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本身就是多中心的。
在这些经济强省,省会很难一家独大,且不说计划单列市在侧,本身省内还有众多经济强市,既不存在唯一的强中心,也不存在唯一的省域副中心。
江苏有两个与众不同之处。
一是江苏经济强市林立。江苏下辖13地市,有13太保之称,全部都是百强市。
省会南京不是第一经济大市,而作为经济最强市的苏州还只是普通地级市,南京的辐射范围遍及安徽4地市,但省内经济发达的苏锡常通都向隔壁的上海大都市圈看齐。
更特别的是,江苏多个地市的影响不局限省内。
南京都市圈就横跨江苏安徽两省,南京由此获得了“徽京”的称号;徐州则稳居淮海经济区中心,辐射安徽、山东、河南的多个地市。(参阅《官宣!中国首个跨省都市圈来了》)
这就决定了江苏相对独特的空间格局。
根据江苏十四五规划:
提升南京重要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提高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能级,引领徐州都市圈成为策应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新兴增长极。
强化沪苏通合作,支持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区域中心城市,打造跨江融合、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战略枢纽。
同时,江苏规划了三大都市圈,分别是横跨苏皖两省的南京都市圈、与上海深度融合的苏锡常都市圈,以及着眼于淮海经济区的徐州都市圈。
不难看出,江苏拥有多个中心,南京对标国家中心城市,苏锡常对接上海,而徐州则要做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这将是徐州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所在。
徐州位居苏北,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还拥有以工程机械集群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国家队”,徐工、卡特彼勒、利勃海尔、罗特艾德、阿文美驰等工程机械公司云集于此。(参阅《制造业“国家队”官宣!这21个城市成为最大赢家》
相比于产业,徐州在区位上同样占据一定优势。徐州位居四省交界之地,历来得交通之利,年,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获国务院批复认可。
淮海经济区以徐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徐州、宿迁、连云港,山东临沂、枣庄、菏泽、济宁,安徽淮北、宿州,以及河南商丘,共四省十市。
虽然徐州未必真能辐射到淮海经济区所有城市,但以作为区域经济、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徐州仍能得到众多地市争相拥抱。
前不久,安徽明确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发展,就是这一吸引力的体现。
年,徐州GDP超过亿元。根据规划,到年,徐州GDP有望突破1万亿,成为万亿俱乐部成员。
届时,徐州的副中心城市,有望真正从“定位”变成“地位”。
03
河南:
谁是真正的省域副中心?
河南是中国经济TOP5大省。
河南是“一主二副二区域”的城镇空间格局:洛阳最早获得“副中心城市”的定位,而南阳近日则从区域中心城市升级为副中心城市,安阳、商丘则是区域中心城市。
根据河南省十四五规划:
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南阳、安阳、商丘三个区域中心城市规模能级。
近日,河南又提出,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与信阳、驻马店协作互动,建设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这意味着,南阳从区域中心城市升格为副中心城市。
在这几个副中心及区域中心城市中,洛阳经济相对发达,获批受到的重视程度更高。
其一,去年以来,河南多次向郑州、洛阳同时下放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这些省级管理权限包括新建铁路项目核准,火电站项目核准,部分外资项目、中外办学项目核准、旅行社等设立许可等多项权限。
省级管理权限,过去一般只下放给副省级省会、计划单列市以及部分重点省会,这次洛阳以普通非省会地级市的身份,获得与郑州基本旗鼓相当的省级管理权限,可见政策之重视。
其二,年年初,洛阳率先完成扩容,城市能级得到明显提升。
县级偃师市、孟津县被撤县(市)设区,洛阳城区面积和人口迎来大幅扩张。
其三,年3月,洛阳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开通运行。
历时3年9个月,洛阳成为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获批建设地铁、第一个完成单条地铁建设的城市。
其四,洛阳还是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最高的普通地级市。
年,洛阳GDP达到.36亿元,系中西部地区首个GDP突破亿元大关的普通地级市,超过太原、乌鲁木齐、兰州、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
根据此前目标,力争到年,洛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突破万人。
这个目标不算遥远,有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加持,洛阳的发展将会如虎添翼。
04
湖北:两翼如何驱动?
谁是湖北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在十四五规划中,湖北提出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吹响了加速打造GDP-亿规模的副中心城市的号角。
根据规划“一主引领”指的是武汉和武汉都市圈,“支持武汉做大做强”仍是既定方向。
但在武汉之外,以襄阳、宜昌为代表的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将会日益提升。
“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分别作为两翼而存在,一北一南,共同引领湖北区域发展。
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为北部列阵,宜昌、荆州、荆门、恩施为南部列阵。
虽然作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且从省级规划到国家层面,赋予了副中心城市地位,但襄阳与作为强省会的武汉相比,仍有巨大差距。
从经济来看,年,武汉GDP为1.56万亿,襄阳仅为亿,武汉是襄阳3.4倍。
从人口来看,年武汉常住人口万人,占湖北全省的比重从17.1%提升到21.34%,相比十年前新增.万人。
而襄阳为.1万人,相比10年前不增反降,减少了24万人,占比由9.61%降至9.11%。
所以,襄阳要做省域副中心城市,关键是要权衡好与武汉这一强省会之间的关系。
05
陕西:谁是副中心?
作为革命老区,延安、遵义、长治获得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超级定位。
其中,遵义、长治原本就是贵州、山西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而延安则是异军突起,在陕西的空间格局中下了重要一棋。
相比而言,陕西一直将宝鸡、榆林等视为副中心城市,这一次延安为何能突破性晋级?
这或许与延安作为革命圣地的特殊地位有关,振兴延安,意义不止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不止于区域均衡发展。
不过,西安是著名的强省会城市,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对全省乃至周边省份的资金、产业、人才吸附力独一无二。
如何在强省会与多中心之间取得平衡,同样是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