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近年来,各地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纷纷“上马”以实现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智慧城市”项目,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升了城市应对不同风险的韧性。在此次防疫过程中,全国医院,为民众提供免费在线义诊,医院的就诊压力与交叉感染的风险;互联网企业开发的“疫情车次查询”、“疫情小区查询”、“在线疫情统计上报系统”等小程序,为防控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便利。对此,新京报记者连线多位专家学者,就疫情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展开讨论。访谈嘉宾(排名按姓氏拼音排序):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魏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晓萌(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要建设能让人、信息和物资“动起来”的基础设施新京报:您认为哪些城市基础设施能够发挥防疫布控的作用?马亮:城市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关。这些基础性工作在常态下就像空气一样看不到它们的重要性,一旦遇到疫情防控等危机时,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就像生命线一样不可或缺。所以更应充分考虑到极端情况下,城市运行最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在疫情方面,城市需要做最坏的打算,并据此评估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是否能够承受极端压力。从基础设施维护来看,一方面要有抗击疫情的相关物资储备和应急避难场所,特别是医疗物质和隔离诊疗场所。另一方面要有让城市的人、信息和物资能够“动起来”的基础设施。这包括互联网、交通、物流等。除了硬件基础设施,还需要软件基础设施,包括社区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志愿者等的应急梯队准备,以及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普及。建议将快递员纳入公共卫生政策体系,有利于疫情防控战叶裕民:我围绕物流供应链讲一下,可以积极发挥物流、电商等在防疫布控中的作用。一是通过发展社区零售商业,减少超市集中购物导致感染的潜在危险。超市是传染病高发区。北京的社区商业前几年有所收缩,商业网点密度低,导致社区购物只能都集中到超市。超市的高密度不利于疫情防控。发展社区零售业分散家庭消费者涌入沃尔玛、家乐福、物美等大型超市、商场的压力。可以采取“大商超+社区小商业”模式,由大商超支持社区商业网点,采取代采购、统一配送等措施。▲图片来源:新京报网二是积极发挥快递、外卖体系的作用,降低居民出门频率。年《快递员群体洞察报告》就提出,居民社区、写字楼、高校、商圈是快递员最密集的场所。如果按照社区单位来衡量,万人的大型社区一般需要20名快递员,快递员成为社区服务贡献度最高的群体。在智慧零售时代下,快递小哥逐渐成为小区生态的基层力量,为居民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初步计算,一个快递员一天收件50左右,理论推算可以减少百人次出行,综合考虑疫情影响因素,快递员对出行和人员接触的“代替效应”显然是巨大的。未来,随着疫情发展趋于常态化的阶段,建议尽快将快递员群体纳入公共卫生政策体系,作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