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胡沥中刘飞跃报道 3月6日,起步区孙耿街道薛家村幸福院内,十几位妇女正忙着手头的加工活。
□本报记者申红胡沥中刘飞跃
本报通讯员鞠丽萍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支持建设的唯一实体性新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紧盯建设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目标,未来一部分村居将变为城市社区,另一部分村居将成为新农村。因此,起步区不仅重产业、抓项目,在乡村振兴建设上同样“蹚路子、当引领、作示范”,持续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抓牢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配备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聚力实现起步区乡村高质量发展。
特色产业鼓起农民腰包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今年起步区工作要点指出,要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办起手工加工点、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发掘红色产业……孙耿、太平两个街道作为绿色发展基地,在产业发展上积极展开探索,千方百计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
“我70多岁了,每天还能挣五六十块钱,她们年纪轻一点的能挣更多。”3月6日,起步区孙耿街道薛家村幸福院内,十几位妇女正忙着手头的加工活,能在家门口赚到钱,村民李恩莲十分高兴。
薛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峰介绍,针对留守妇女较多、青年劳动力缺乏的现状,该村从2月11日开始办起了这个手工加工点。“平时得有20多人,现在发了两次工资共多元,村集体经济每天增收多元。”
起步区粮食作物耕地面积近30万亩,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强农业“芯片”,起步区规划建设中国北方国际种业产业园,目前已与多家种业相关科研院所、种业集团对接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正加快推进万亩种业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成后将极大提高起步区种业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和集聚能力。
在推进种业发展上,孙耿街道于家村走在前列,该村与省农科院合作,探索“党支部+农科院+合作社”发展新模式,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流转土地亩,建立起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于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艾峰介绍,预计今年可培育小麦良种万斤,能为村民增加收益60余万元。
起步区瓜菜产业同样具有发展潜力。据了解,仅太平街道瓜菜种植面积就有3万余亩。年开始,起步区着手策划“甜源先行”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推动辖区农产品走出去。此外,起步区还搭建了“甜源先行”京东特产馆,目前已上线11个品类的产品,吸引了1.2万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笔直的硬化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乡村振兴大学堂……在太平街道白家堰村,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白家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富营告诉记者:“村子变成如今的样子,仅仅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今年该村被认定为第二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
去年,起步区先后实施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文明创建连片示范区等建设项目,重点打造了太平街道白家堰村、孙耿街道于家村等示范村庄。据介绍,年起步区有7个村庄纳入济南市第二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创建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指出,起步区蓝绿空间占比达到70%以上。守护蓝绿空间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近年来,起步区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村内通户道路硬化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持续完善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清洁取暖、四好农村路、农村自来水等工程建设。目前,起步区直管区4个街道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作全覆盖,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一直保持%,完成了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2.9万户农户的清洁取暖改造,实现了应改尽改。
“过去村里污水经常流到道路上,现在区里给修好了下水道和污水设施,比过去干净多了。”周峰说。
乡村美了,人更要美。大桥街道“黄河文化两创基地”、崔寨街道“黄河北岸幸福家园”、孙耿街道“尚书故里好家风”、太平街道“甜源新村”等文明实践品牌相继推出,起步区在建设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没有缺位。目前起步区已实现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并依托各中心(所、站)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带动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此外,去年起步区还建成区级儒学讲堂、济南市图书馆孙耿街道分馆等文化设施,并为个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图书2.28万册;策划组织了首届“黄河文化季”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辖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系统规划引领城乡融合
起步区各项发展建设工作都坚持规划引领,乡村振兴工作也不例外。当前,起步区城乡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已被纳入“1+4+16+N”规划框架体系,形成了以城乡融合发展规划为引领,涵盖乡村布局、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提升、道路交通5个专题研究的“1+5+N”乡村规划体系。记者从起步区规划部门了解到,起步区还分批开展了村庄规划编制,目前49个村庄已形成初步成果。
高标准的乡村规划体系已经在路上,如何接得住、落得实,基层党组织和村居党组织书记是重要一环。起步区在挂牌运行之初便召开全区村居党组织书记会议,发挥其在乡村工作中的“领头雁”作用,打造“头雁领航”精品工程。目前,起步区每个村都有一名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和女性干部,学历和年龄的“一升一降”使得村级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
乡村振兴同样离不开人才。白家堰等村建立起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同时推出措施吸引人才回村创业。起步区逐村建立起优秀乡村人才信息台账,并建立了人才包挂制度和定向联系培养工作机制,形成乡村人才储备库。按照“一区一团队、一街道一师”的原则,起步区首批乡村规划师目前已到位开展各项工作。
去年以来,起步区围绕乡村振兴五大方面展开积极探索,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农村面貌不断改善,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据了解,年起步区村集体增收达余万元,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达到家,覆盖率提高32%,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村全部消除,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89%。
年,起步区将深化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统筹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做优做强“甜源先行”农产品品牌等具体工作,助力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建设。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