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等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将于年12月下旬在人民日报社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共同奋斗,创造高品质生活”。
今年以来,中国民生发展论坛组委会通过实地采访、调研以及公开征集、单位推荐和自荐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数百项民生工程实践案例,经组委会对案例进行分批初选,推荐一批民生工程入围“民生示范工程”候选案例。
组委会将对候选案例进行网络投票和专家评议,最终确定“民生示范工程”案例,并在第十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发布。
今天向您展示并开启投票的是第二批初选入围的“民生示范工程”候选案例(第21—35号),请为您支持的案例投上一票吧!
2.勾选您支持的候选案例后,下拉底部点击“投票”。
3.第二批候选案例投票截止时间为12月20日23:00。
(注意:严禁候选案例及推荐单位在网络投票环节实施刷票等不正当手段,一经发现即取消推选资格并给予公告;对冒用主办单位及组委会名义,滋扰候选案例及推荐单位的网络刷票等机构,组委会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民生示范工程”候选案例(21-35号)
21
汇聚社区“治”慧推动社区善治
实施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民政局
项目概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各地坚持立足本地社区实情,围绕社区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探索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城乡社区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一批批优秀社区工作法脱颖而出,扎根基层,惠及群众。主要做法是: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机制创新,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迫切需求,建立健全运转顺畅的体制机制,增加和谐因素,增强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健全党建引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推动联合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社区大党委”,引领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事众议”“分层级议事”等民主议事制度。构建多元化参与机制,注重孵化培育社会组织、壮大社工队伍,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团队发现居民需求,开发承接服务项目,参与社区公益服务的机制。完善多样化社区服务机制,率先发布《社区全科社工服务规范》从工作原则、人员素质、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要求、队伍管理、考核评价等角度阐述全科社工相关工作标准,在社区建立前台受理、后台办理的服务模式。
二是加强队伍支撑。完善政策体系,明确健全完善由职业准入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管理考核制度、保障激励制度等构成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制度体系;拓宽选人渠道,畅通晋升发展途径;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岗位等级薪酬体系。优化队伍结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逐步规范社区工作者招录标准。提高整体素质,坚持分层级、分类型、分人群开展教育培训,推进社区工作实务与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的有机融合,推动社区工作者能力与基层治理需求相适应。
三是突出示范引领。以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项目为锚点,从居民需求出发,实施社区治理服务品牌项目。通过搭建“社区+专家+社会组织+社工”的项目实施综合体,充分整合各方专业优势,着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在基层的深度融合发展。以优秀社区和社区工作者为标杆,打造一批引领作用好、标杆效应强的示范社区和优秀社区工作者,从年至年,扬州市坚持12年开展“明星(示范)社区”“十佳社区”“十佳社区工作者”评估活动。以社区治理经验总结为推手,加大经验总结和宣传报道力度,先后编写了《扬州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案例集》《社区治理创新的“扬州实践”》《扬州市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集萃》等案例,作为社区工作者培训的基本教材。
△党的二十大代表广陵区文昌花园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郑翔,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征求居民和党员的建议,既让社区党员接受了教育,又确保居民正常诉求得到满足。
22
“村网共建”可持续服务模式
实施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绵阳供电公司
项目概况:
国网绵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深度研判要素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提出乡镇村社与电网等企业合作的“村网共建”服务模式,着力解决乡村要素保障职能在乡村治理缺位、公共服务资源分散、发展错位,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
公司按照“政府牵头、企业参与、村社实施、要素融合、共建共享”原则,创新“村网共建”服务模式。“村”代表乡镇政府、村社,“网”代表公共要素服务企业,聚合党委政府在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企业在技术、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属地产业链条,构建乡镇级要素保障服务体系。
政企联动、多网融合,推动电、水、气、银、信、邮等公共保障职能在乡村落地,切实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巩固基层治理能力,助力乡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更好服务新时代“三农”工作。
引入村级要素保障协同单元,健全运营模式、评价机制,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通过电力试点逐步辐射,形成政企合作、多网融合、共建共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群众需求、政府要求和企业追求有机融合,实现服务、反馈、管理三个“一体化运行”。
公司通过与县(区)、镇、村分级分类合作,构建“村网共建”总体合作框架,推动形成完备制度保障。融合要素、政权体系基层网格,引入村社“网协员”服务单元,最大程度释放不同服务角色工作效能,形成运转流畅、高效的服务链路。依托企业成熟的系统建设基础,为“村网共建”模式下的新型服务模式搭建信息化、智能化互动共享平台,以科技赋能数字乡村建设。通过电网试点带动,推动政府整合“水、电、气、邮、信、路、银”等公共要素资源,提高“村网共建”价值创造能力,带动人才“就地创业”,汇聚本地“第一资源”,精准支撑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村网共建”开展以来,实现了利益相关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取得了良好的综合价值,获主流媒体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