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前线客户端
雄安新区是当前国家规划最好的创新“试验田”,将北京输入性创新基因与原生创新、绿色发展和产业生态结合,目标是建设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的策源地。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雄安新区为全国创新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促进雄安新区成为新的区域增长极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
从创新地理角度推进雄安新区创新型城市建设
集聚创新要素与资源,优化空间分布及空间组合状态。雄安新区建设一流的创新之城,就需要一流的创新要素与资源。要大力引进诺奖级的国际创新资源,吸引国内高端创新资源。要充分发挥北京的科研、人才优势,与中关村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联动机制和效应,集聚与吸引北京的创新资源。
建设一批高端高新产业集群,促进城市创新空间与物质空间融合。雄安新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是探索建立新型的、非盈利型的高新产业集群网络化发展促进机构,作为连接企业和市场的“第三只手”,推动形成组织共治、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集群发展模式。雄安新区应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引入和建设一批高端高新产业集群,通过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和广泛的知识共享机制,推动产业迈向更高级的形态。
建设可持续创新之城的源动力,畅通城市知识通道及传播。雄安新区要成为创新型城市,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初期,源动力主要来自于创新要素与资源的集合与裂变,但要实现持续长久的发展必须形成持续的源动力。建议在雄安新区建设高水平开放式的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型的瞄准科技发展前沿的产业研究院。研究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力争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领导地位。
深化雄安体制与机制改革,理顺城市内部空间的创新联系。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改革行政体制,创新人才人口管理,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改革创新住房制度,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换;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形成绿色、智慧、宜居宜人的良好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将雄安新区建设成创新型城市。
从战略转型角度推进雄安新区充分发挥集成科技与创新资源的强大政策红利,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带动地方、行业创新基地发展和全社会科技创新。发现、提出和承担国家战略性的重大科技创新任务,逐步形成引领世界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事关京津冀区域经济未来走向的先导性技术、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重大基础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力求取得突破,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培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引擎。
从区域层面推进雄安新区的创新枢纽建设。通过机制建设,吸引大量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要素来此集聚,建设与创新目标相适应的多种类型的创新平台。组织(企业家、行业、机构)多层次、多领域、多范畴的彼此相互链接的创新“空间”,即各种功能平台和群体决策与运作“空间”。要使各种平台与“空间”成为彼此互动与交流的网络型(多重空间)组织结构,在雄安新区一地或几个地点(区域)形成空间(创新空间)的接触枢纽。
从流空间角度开展雄安新区创新空间治理
京津雄创新三角区的发展思路。京津冀区域差距还在逐渐拉大,在经济社会上表现为“双重三元结构”经济社会格局(“双重”是指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周边及乡村革命老区,包括“环京津贫困带”;“三元”是指城市居民、乡村农民和外来移民)。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雄安新区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必须尽快找到撬动整个区域全面协同发展的“杠杆支点”。由京津雄构成的三角形城市区域就是必然选择,要以创新发展为根本动力,打破区域协同发展“困境”,推动京津冀三地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以“一核、三城、三带”为基本架构,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从空间布局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应侧重中部核心功能区的京津廊保建设,重中之重是加快京津雄创新三角区建设。要立足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天津产业创新中心、雄安全球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着眼于解决京津雄城市空间布局和创新分工中的实际问题,强化协同创新支撑,破除制约创新三角区建设的行政壁垒和制度藩篱。要搭平台、建机制、促保障,打造“一核、三城、三带”的京津雄创新三角区基本骨架,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构建以核心城市为支点、交通干线为纽带、人才流动为重点、平台合作为载体、制度创新为突破的区域发展空间新格局。
推进京津雄创新三角区发展的切入点。重构城市群空间布局。依据《纲要》精神,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新城。要建设集企业孵化、创业培育、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生活服务、人才集聚、融资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良好的“双创”生态系统,吸纳和集聚京津及国内外创新要素资源。落实区域规划顶层设计。要在《纲要》提出的“一主、五辅、多节点”新区城乡空间布局基础上,构建功能分散化、多中心且有机联系的区域空间格局。按照(北京主城区)中心区—(通州、雄安)副中心—周边新城—临县中心的城市群组团结构,实现“大分散、小集中”——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形成一种功能分工、空间分散、有机联动的空间格局。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要有前瞻性的城市空间规划、轨道交通规划,创新规划落实的机制保障,避免任期制带来的短期化行为。
作者:张贵
编辑:沈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