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东斌教授带领下,特区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都得到扎实拓展。图为苏东斌教授部分著作。
特区研究中心成就了一批具有一定学术底蕴的年轻的学者。图为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联谊成立大会。
特区研究中心是深圳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依托发展的开放性学术平台。图为特区研究中心的部分著作。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作为专门研究经济特区的学术机构——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下文简称特区研究中心)见证了深圳的发展,与经济特区一起走过一段不平凡的道路。
特区研究中心的成长既是中国社会制度变迁日益深化的推动,又是深圳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自然选择。她所走过的岁月体现了学术的传承,承载着思想的积淀,汇集了探索的成果,凝聚了奋斗的收获。她得益于那些无私无畏且远见卓识的前辈们的大智慧和深厚的学养与高尚的品格,同时又成就了一批具有一定学术底蕴的年轻的思考者。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年批复授牌的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唯一研究经济特区的学术机构,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有关经济特区问题研究的学术智库。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坚持经济特区研究、坚持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问题研究,坚持中国道路研究,始终处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外经济特区比较研究和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研究的前沿,并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拥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和理论经济学国家级创新团队。深圳大学特区台港澳经济研究所、深圳大学人口研究所、深圳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和深圳大学新经济与金融研究所等四个校级科研机构依托中心运营。
特区研究中心不仅是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的大本营,还是深圳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依托发展的开放性学术平台。它不仅是深圳大学首批获得博士授予权的唯一文科类学科,而且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带领下,已经成长出管理科学与经济决策和创意经济与文化产业两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管理学、法学、文学、心理学、生命科学、城市规划设计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者们,也依托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进行交叉学科研究。
1
历史沿革与早期学术成果: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学术研究机构与开拓者们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的历史可追溯到深圳大学成立伊始。在深圳大学创建两年后的年,美丽的深圳湾畔就建立起了国内最早专门研究经济特区的学术机构——深圳大学特区经济研究所。她就是今天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的前身,知名经济学者方生、郑天伦、梁文森、陈灼华和王晓敏先后担任所长,产生了一批在当时具有开拓与首创意义的有关经济特区的研究成果,这为研究所的发展奠定了重要而坚实的基础。
年经广东省高等教育局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评议论证,批准“特区经济”课程为全省高校系统的一门重点学科,同时广东省高等教育局确认特区经济研究所为省高教系统科研机构。一门全新的课程——“特区经济学”,就这样在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的大学里产生了。早期代表成果主要有:刘国光主编、梁文森副主编的《深圳特区发展战略研究》(香港经济导报社、深圳大学特区经济研究所出版,年);梁文森主编的《中国经济特区的今昔和未来》(香港经济导报社、深圳大学特区经济研究所出版,年);特区经济研究所编著的《特区经济研究文集》(深圳大学学报刊,年);郑天伦、陈灼华主编的《中国经济特区十年丛书:深圳分卷》(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亚洲研究中心、中国经济特区资料研究室出版,年);郑天伦主编的《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库》(中国经济出版社,年);深圳大学经济系、特区经济研究所编著的《特区经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年)。
年底,著名经济学家苏东斌教授调入深圳大学并主持研究所工作。深圳大学特区经济研究所被批准更名为深圳大学特区台港澳研究所,自此,研究所迎来了一个崭新并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发展阶段。
苏东斌教授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曾任深圳大学特区台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学教授、广东省政协常委,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长期致力于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特区研究。在《经济研究》《经济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过大量论文,其中有18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曾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过大量具有深远学术价值与影响力的专著。如《社会主义经济学导论》()、《选择经济》()、《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人与市场》()、《人与制度》()等25部。他的“劳动者价值”()、“新社会主义论”()、“创造收入”()等学术观点和“以开放促改革”()等政策主张,以及“目的论”()、“两个检验标准的逻辑统一”()等思想及思想方法在中国学术思想界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力。他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深圳特区报》上撰写过大量的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国两制”方针等方面的文章,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采访,他的学术文章《毕竟走出来了》,获全国报纸优秀论文一等奖。
在苏东斌教授带领下,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研究队伍构建、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都得到扎实拓展与积极显著的推进。年,为适应时代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趋势,“深圳大学特区经济研究所”改名为“深圳大学特区台港澳经济研究所”。举办“95中国深圳现代企业制度研讨会”,会议纪要被《新华文摘》转载,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年,特区台港澳经济研究所承接的省重点扶持学科“特区经济”,顺利通过全省高教“八五”重点学科评估,被广东省继续列为重点扶持学科。特区经济学科研组成功举办“两个转变”的学术研讨会,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强烈反响。“政治经济学”专业获得国家教委授予的深圳大学首批三个硕士点学位之一,在深圳大学众学科中率先实现了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历史性突破。在苏东斌教授创意下,研究所创办了不定期内部咨政刊物《建议活页》。
年,深圳大学特区台港澳研究所更名组建为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年,凭借独具特色的学术积淀与其在国内外经济特区研究领域的重要影响,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被确定为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年,以中心为基地的,独具研究特色的政治经济学与光学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三个学科成为深圳大学首批博士授权学科;年,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获批博士后流动站,这是至今为止深圳大学唯一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年,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跻身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
在一批早期研究经济特区问题的学者们的执着耕耘下,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伴随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步伐一同成长,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一同发展,伴随着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一同思考,探索出了一条“以学科促进智库建设,以智库带动学科发展”的高校智库建设提升的独特路径,并在继往开来的学术传继中逐步形成、完善了独特而持续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品牌,并把对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的研究鲜明而庄重地写在了自身使命的旗帜上。
2
学术成果与学术品牌:活跃在经济特区中的思想与思想的探索者们
目前特区研究中心拥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学术成果积淀深厚,具有广泛国内外学术影响力和声誉的学术创新队伍,近一半的研究人员具有海外留学或交流背景。在专兼职研究人员中有长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国家级学术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等。近年来,中心团队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经济特区研究拓展到湾区经济、自贸区和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史、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国改革开放思想史研究等领域。近十年来,团队成员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3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5项,博士后基金项目43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横项课题项,科研经费总计超过万元,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3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包括《经济研究》、SCI、SSCI源刊等重要国际期刊论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项。
由特区研究中心主任、理论经济学学科带头人陶一桃教授与鲁志国教授主编的《中国经济特区史论》一书,年被中宣部确定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35本推荐书目之一,并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由英国帕斯国际出版公司海外出版发行,年该书荣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一书继参加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后,年12月入选国务院新闻办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两个工程”项目,以阿拉伯语形式由埃及斯福萨法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著作同时被列入年俄罗斯科学院涅斯托尔出版社出版计划,俄文出版海外发行。年初,入选“丝路书香”工程办公室年度资助书目,将以蒙古语形式海外出版发行。该书年获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作为国务院参事室项目的《中国“双创”指数发展报告》(双创蓝皮书)、《中国湾区经济发展报告》(湾区蓝皮书)、《一带一路研究》(集刊)也相继“落户”中心。中心主任陶一桃教授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目前作为首席专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史(-)”的研究工作,并率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创新团队一直活跃在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研究的前沿。陶一桃教授因其在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走过了近四十年艰辛而又充满精彩的发展历程。历经时间砥砺,如今已经形成了“七大学术品牌”,成为在国内外经济特区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智库。
1.“世界经济特区发展论坛(中国经济特区论坛)”。该论坛自年创办以来已经举办了20届,早已成为深受国内外学者、政府官员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