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节折射大格局,小切口连接大民生。10月29日,为期9天的“·指尖城市”网络主题活动圆满结束,记者跟随采访团先后到达杭州、乌镇、芜湖、合肥、天津五地,探寻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成果。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深刻感受到,智慧城市的建设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找准交通、医疗、基层治理中的“小切口”,才能解决和人民息息相关的“大诉求”,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不断增强。城市大脑近年来渐成热词,关于其成果落地以及在民生领域的应用也贯穿于此次采访路线的始终。作为城市信息模型和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其核心是利用实时全量的城市数据资源全局优化城市公共资源,即时修正城市运行缺陷,实现城市治理模式、城市服务模式、和城市产业发展的突破。数字治堵实现“刮骨疗毒”交通拥堵作为“城市病”的沉疴痼疾,并非“疾在腠理”,而是已“深入骨髓”。过去,城市管理者们只知道机动车的保有量,但并不知道路上到底跑了多少辆车。限购机动车并非缓堵良药,智慧治堵方能“刮骨疗毒”,关键是要实时掌握道路运行情况,准确判断交通拥堵症结,精准施策制定改善方案。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杭州以交通治堵为切入口,在全国率先建设城市大脑,成为第一个数清楚每时每刻有多少车在路上跑的城市。杭州机动车保有量约万辆。摸清在途量后才发现,即便是在高峰期,在途量也只是30万辆。解决30万辆车所需的资源,与解决万辆完全不同。由此可见,城市大脑首先是用数据来发现你现在根本不知道的问题,再来解决真正的问题。杭州城市大脑不仅能全天候实时监测交通流量、拥堵指数、延误指数等城市交通指标,还能融合多方数据资源,通过自动比对、监测路况来发现堵情并发出预警,供决策指挥人员实时掌握路况,精准施策治理交通堵点。交通顺畅、便捷出行,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源泉。为解决早晚高峰交通拥堵的状况,天津泰达街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交通信号智能管控平台,设置被控制主流车辆到达每个路口时信号灯点亮的时间差,以保证车辆从第一个绿灯开始只要按规定平均速度行驶,此后遇到的所有信号灯基本全是绿灯,打造了一条畅通无阻的“绿波带”。大数据,必须被活用起来,使其变热,赋予其生命,才能产生持续价值。看似冰冷的数字,一旦和生活相融,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温暖价值。数字治堵,深入百姓之间解决民生事、关切事就是最好的体现。智慧医疗打破“信息孤岛”出示绿码进小区、去医院就诊、逛商场、入住酒店……一场疫情让“健康码”成了最大的“黑马”,成为全国多个城市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存在。但是,到了杭州才知道,数字化防疫先行、健康码走向全国,这背后是大数据赋能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在这里,“杭州健康码”功能再次升级,市民实现“一码就医”,无需再携带医保卡即可完成就诊缴费。城市大脑如果要在民生领域发挥实效,需要全社会的数据互通,数字化的全面协同,跨部门的流程再造,才能实现数据全面融合和有效利用。杭州11医院实行的“舒心就医”机制便是城市大脑的又一落地成果,这源于城市大脑中枢交互,卫健系统和医保系统、发改系统信息的互联互通。杭州市第一人民院附近的电子停车引导屏为了解决市民看病难的问题,杭州11医院推出“舒心就医”这一惠民机制,“先看病、后付费”,看病就医不用重复排队,就诊结束回家后可用手机支付,实施医后“最多付一次”。为患者平均缩短1个小时以上的就诊时间,实现了指尖上的便捷,构建相互信任,促进了医患和谐。杭州市第一人民院与城市大脑共享资源数据,医院和周边商场之间的泊位“孤岛”,通过空位导航实现“抬头见泊位”,结合“先离场后付费”解决了交通堵点,更解决了市民看病停车难的痛点。互联网的发展是先“联”,再“互”,最终成“网”。在整个网络中,无论人、个人电脑或是手机以及可穿戴设备,还是一盒药,都不再是一个个“信息孤岛”。医院医院开通在线诊疗服务,患者除了可在线进行预约挂号、远程诊疗、咨询服务,还可享受在线问诊、医保实时结算、药品快递到家、用药指导、预约检查、智能影像、检查结果线上查看、慢病随访等服务。医院医生通过“科瑞泰Q医”APP在线接诊医院破除时间、空间局限,助力老百姓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不耽误”的便捷就诊体验。对于人们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