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西方金融学研究太窄,金融强国

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刊发于核心期刊《中国金融》年第24期。年12月21日观察者网转载,阅读量已10万+。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对西方金融逻辑的一次升级,更是对金融学框架的一场理论拓展,通过提高金融业的政治站位与进行变量分析,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为“政治金融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新的系统性分析范式。

本文字数约字,阅读需要7分钟。

▲本文刊发于核心期刊《中国金融》年第24期。年12月21日观察者网转载。

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金融强国”概念,并提出“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这次中央决策层为中国金融业提出的历史使命与战略任务,不仅是对此前五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的“金融改革与开放”“强化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等具体工作层面上的行业要求,也是对西方金融理论的创新升级与对中国数千年金融实践的深刻总结,更是从国家、民族的高度提出金融业的使命担当,这要求金融系统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强国建设、民族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

对西方金融逻辑的创新升级

从某种程度上看,世界史就是一部金融史。金融发展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有考古证明的金融活动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年左右的古巴比伦王国和两河流域南部城市乌鲁克。当时,古巴比伦的寺庙和宫殿被当作储存贵重物品的安全场所,这可以被视为早期的金融机构雏形。同时,乌鲁克开始通过贷款和支付利息的方式来支持贸易活动,这标志着古代金融业的诞生。随着货币兑换业务与跨区域商贸的发展,欧洲最早孕育出现代银行,为中世纪以后的欧洲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奠定了价值交换与资源配置的基础。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出现一大批早期银行后,金融业及其组织形式在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为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加速了跨区域生产活动的集中,满足了欧洲资产阶级对于货币原始积累和市场扩张的需求,也造就了一大批近代银行家、金融家与巨富家族。这些早期致富者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与近代民主政治体制确立了现代私人所有制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律条,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人为财富而奋斗,进而形成了冒险主义与技术创新创造高额回报的时代氛围,客观上推动了近现代欧美列强对外掠夺与扩张式的国家崛起。①

从西方金融演变史可以看出,金融业的出现逻辑是价值交换与资源配置,数千年的金融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系列跨时空的价值交换行为。②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金融工具的标准和形式、金融服务的组织方式、金融机构的种类、金融市场的覆盖范围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金融的本质思想和内在逻辑依然长期停留在价值配置层面。金融工具和机构的不断演进反映了社会需求和技术的改变,但金融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协助金融主体进行价值配置。包括华尔街在内开展的一系列现代金融活动,在20世纪中叶促生了现代金融学科,但西方传统金融学的研究范畴依然未进一步深入涉及到金融与政治、国家、民族的关系。

从古巴比伦的贵重物品储存到现代数字金融的复杂交易,金融业一直在努力满足社会对资金、信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然而,从年至年荷兰“郁金香泡沫”到至年法国密西西比公司股市泡沫,再到年英国“南海泡沫”与年至年美国大萧条,乃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日本股市房市泡沫,以及21世纪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深层逻辑,仅仅靠经济学领域的知识与推理是很难实现的,其中越来越多涉及到国家、政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理解当代金融的特质,不仅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kmrc.com/wazz/1709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