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值构成
一切商品价值都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要进行生产劳动,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者是进行劳动的主观条件,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进行劳动的客观条件和吸收新劳动的物质基础。只有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进行生产。通过生产,劳动者支出自己的脑力和体力,并通过劳动资料传导于劳动对象,从而形成新的价值,即新商品。
因此,在新商品的价值构成中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凝结在新商品中而创造的价值,即活劳动的价值,它受社会分配因素的制约而必须分为两部分:一是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通常用字母“V”表示。
二是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通常用字母“M"表示。另一部分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消耗掉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价值,它转移到新的商品中而形成的新价值,即物化劳动的价值,通常用字母“C”表示。
以上是生产领域的价值构成。但商品生产出来后,还必须通过流通才能进入消费,实现其价值。而商品要完成流通过程,也必须耗费一一定的劳动。这部分劳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的继续,所以,其价值也必须分为活劳动价值“V+M”和物化劳动价值“C”。
因此,商品的价值构成应该是生产领域创造的价值C、V、M和流通领域追加的价值C、V、M的全部。
考察商品的价值构成,有利于搞好经济核算,合理安排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比例关系,使宏观的国民收入分配形成机制,得以合理化,从而可以改善企业和社会的经济利益分配格局,使整个社会范围的经济福利得以提高。
(二)价格构成与价值构成的关系
1.价格构成与价值构成具有一致的关系。理论上,价值作为价格的内容,价格作为价值的形式,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价值构成的各个部分的货币表现即为价格构成的各个组成部分。
价值构成中的物化劳动价值“C”的货币表现称为原材料费用,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V”的货币表现称为人工费用,这两部分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就共同组成了商品价格构成中的生产成本。价值构成中的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M”中的一部分货币表现为企业所得的利润,另一部分货币表现为生产税金。而流通领域中追加的价值,是为完成商品流通V实现商品价值所必需的,其货币表现则为流通费用。
弄清楚这些结构,是为制订合理的价格提供科学的经济依据。
2.价格构成与价值构成具有不一致的可能性。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单个商品的价格不一定完全等于其价值,即单个商品价格构成的每部分都不一定与其价值构成的每部分等同,它们之间存在着价格构成背离价值构成的不一致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不一定影响价值。
某个产品,一旦被制造出来,成为成品,它的价值在一定的时空里,就是一个结果。由此,企业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种不一致关系来适应市场供求状况,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价格构成分析(一)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是构成价格的基本因素。也就是指商品生产所消耗的全部费用,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资及附加工资、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费用等等。
从理论上来说,生产成本是制订价格的最低经济界限。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必须支出一定的生产成本,它要通过价格收回。这是保证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最基本,最必要的条件。只有商品价格以生产成本为最低经济界限,才能使支出的生产成本得以补偿,生产过程才能不间断地进行下去,社会简单再生产才能得以维持。
如果商品以低于其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已消耗的生产成本就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长此以往,再生产就不能延续。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企业在制订产品价格时必须以生产成本为最低经济界限,价格高于成本,全面反映商品价值(C+V+M)的要求,以补偿生产成本的支出和盈利,为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
生产成本指的不是个别企业的成本,而是某个部门或行业的平均成本,即社会成本。它是社会上生产同类商品的各个企业的个别成本的加权平均值,是在正常生产、合理经营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中等生产条件和社会必要劳动耗费。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商品价值。
那些个别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的企业将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而那些个别成本高于社会平均成本的企业,将会在竞争中有被淘汰的可能,最终使得有限的资源流向那些使用效率更高的企业,从而使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以社会生产成本为定价的基本依据,才能使部门的平均成本获得补偿,并在此基础上保证国家、生产经营单位获得合理的利益。
(二)流通费用
流通费用是构成价格的重要内容。生产性流通费用主要是指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继续追加的物化劳动价值和商业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与商品的使用价值相联系,即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运输、装卸、包装、保管﹑保险等生产性费用。它增加商品价值,参与其价值的形成,它的支出追加在商品价值中并随着商品价值实现而得到补偿。
纯粹流通费用是指与生产过程无关的,为实现商品价值所支出的劳动消耗的货币表现,即与商品买卖相联系的由商品价值形态变化引起的广告、簿记,通讯等非生产性费用。商品价格中流通费用的大小,影响着价格水平的高低。正确核算流通费用,才能使商品价格定得合理。同时,正确核算商品价格中的纯粹流通费用还可以促进商品流通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节约开支。
制订价格考虑的流通费用与会计核算的流通费用项目是不尽相同的。财会部门按流通费用的发生额进行核算,而组成商品价格中的流通费用,则是按照商品在正常经营条件下的中等合理水平为标准进行计算的。根据物价管理的要求,计价费用既要简便易行,又要准确合理。因此,商品流通费用的核算项目主要选择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中的重要项目进行核算,主要有运杂费包装费、保管费、利息、商品损耗和经营管理费等六个项目。
(三)利润
利润是价格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中归企业所有的那部分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中扣除生产成本、流通费用和税金后的余额。利润是企业积累的重要来源。它是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企业和职工的切身经济利益。合理确定价格中的利润,对于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生产发展,扩大商品流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利润在价格中的作用在于:在价格中的生产成本、流通费用和税金等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的大小与价格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利润定得高,价格就高;利润定得低,价格就低。反过来,价格高,利润就高;价格低,利润就低。但高价会加重消费者的负担,导致消费者减少购买。
高价带来的高额利润会吸引其他企业加入生产和经营,从而加剧市场竞争,降低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反过来又可能使企业的总利润下降。所以,合理确定企业利润水平,进而合理制订价格,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利润与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额是成反比例关系的,所以,企业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额来增加企业利润。这样既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又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节约社会劳动。
(四)税金
税金是价格构成中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中归国家所有的那部分价值的货币表现。税金是国家凭借权力,由国家有关单位,依照税法所规定的标准,强制地向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预算缴款,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的特点。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这部分价值必须通过商品价格得到补偿。
作为价格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税金的变动直接影响企业价格水平的变动。对于某种商品来说,当税率已定时,商品价格必须以成本加相应的税额为最低界限,才能使企业维持原有生产,否则就可能导致企业经营亏损。
在价格与成本已定时,价格中的税金和利润相互消长。税率提高使企业利润减少;反之,税率下降则使企业利润增加。由于价格中的税金和利润的相互消长关系,使税收的增减变动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调节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价格构成中的税金是指价内税。其计税依据是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收入。它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关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以及一些特殊时期的附加税费等。
(五)企业价格决策的操作空间
从理论上来看,企业价格决策的空间较大,特殊情况下,只要顾客超出变动成本的出价,企业就可以接受;企业最高销售价格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因此,企业价格决策空间如图中虚线部分所示。
但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由于出于对利润的追求,企业多数情况下不会满足于价格仅弥补了变动成本,另外相关法规也会对企业的价格竞争进行指导和限制;另一方面,由于竞争等因素,企业也不可能时刻以市场对该类产品可接受的最高价格销售此类产品。因此,企业的实际可操作的定价空间是被压缩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