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荣远何谓城市设计基本功

从事规划设计这些年间,不断有人询问我关于城市设计的问题,例如,如何理解中国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应该做些什么?(当然也还包括“不应该做些什么”?)用什么资源和方法去促进城市设计的实现?

我个人对这些问题的认知来自于我多年与城市设计相关的工作实践,以及与同事、同行的交流。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追求词典式的全面与正确。“城市设计”远非一个静态的图景、文本图册或名词条,它是动态的,随着外部条件而变迁发展,我们需要在变化中去回答前述问题,中国的城市设计尤其如此。

在变化之中理解事物的难处在于如何处理纷繁与更迭的信息?如何判断哪些信息是最重要的结构基石,哪些又是无足轻重的烟幕弹?——由此,便引出了今天的话题:什么是城市设计的“基本功”?

我认为,一个人面对海量的知识时必须要做一些选择,特别是当我们在从事某个专业的时候。在流变与幻化中去识别基础与恒定时,我们也需要建立一套动态的学习方法,我归纳为“学习-积累-取舍-释放”:

-学习

认识设计工作和工作的对象-人、社会及其空间

-取舍

集中精力和修炼设计工作的经验、标准和价值立场

-积累

拥有永续的、不断新增的、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眼界

-释放

在拥有“基本功”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设计工作

以下,则是我运用上述方法,来讨论中国城市设计中,我认为相对重要的一些问题。

01

如何认识和理解

中国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本来很成熟的东西,常被人搞得很简单或很复杂、庸俗或者神秘莫测。各种目的演绎,使得城市设计这个工具成为一头"替罪羊"和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筐"。

城市设计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很多学术著作、教科书和互联网等途径获得相当完备而多样的解释,那些解释探讨了空间形态、综合环境、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乃至生理心理、行政管理、甚至社会政治的影响等等,给从事城市设计的人们建立了复杂的参照系。但是我们更需要还是要在不同工作的层次当中去体会城市设计真正发挥作用的支点,发挥作用后能得到的实际效果是什么。

“洗面筋”

_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对于总体层面的城市设计工作,无法面面俱到,深入是方法,浅出是结果,有点像‘洗面筋’,把一个面团的淀粉洗掉,留下面筋,得到类似城市中的组织结构,这是城市设计在宏规层面可以发挥的作用。

深圳不是一个大城市,而是在同等公共资源

投入的标准下协作的一个“大城市”群/张若冰绘

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把城市设计当成一个研究空间形态、研究人及其社会活动研究法定规划需要法定内容的重要手段。深圳版经济特区总规、版的城市总规都是采用了城市设计的方法对城市总体结构、重要地区、片区组团与城市景观布局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成为法定规划的内容。

在参与年深圳总规时,我们在城市设计专项研究中用设计人的行为方式、设计资源和特征的方式去解析深圳,得到的结论是:深圳不是一个大城市,而是若干个大城市所构成的城市群。建议未来的深圳应该是在同等公共资源投入的标准下,以若干大城市的模式去建构本地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有效服务的、共同协作的一个大城市群。这个结论提醒总规编制时应该对“主副中心”城市中心结构的思路进行检讨,结构体系内涵的变化将改变公共资源投入方式、城市交通组织方式、土地利用、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布局方式,在宏观层面体现公平和效率。

在不同时期建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张若冰绘

规划师?建筑师?

_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在详细规划阶段或中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是为了形成一个稳定、包容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建设秩序,建筑是丰富这个结构的个性和活跃的元素,城市设计既要面对城市具有不确定需求的“弹簧”,也要有与建筑个性的“傲骨”并存、协商博弈的特性。

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交互的中间组织环节,确定单体建筑设计的强制或引导的条件,充实城市管理的依据。有人问,现在建筑师已经熟练地涉猎于城市设计领域,他们对使用空间的把控更加精细,城市规划师拿什么跟人家比?

这样的想法似乎理所当然,因为建筑师擅长以美学、行为学、类型学等理念进行单体建筑设计,这是他们的长足,可以说建筑师是从内向外,从小到大的设计过程。也许大家会觉得规划师“输”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不自信和技艺失语,这既有规划师自身能力的修养问题,也有一个文明社会专业分工的边界话题。但不要忘了,规划师是从大到小,从外向内的规划设计过程,与建筑师相向而行,规划师具有的视野,能够以相对宏观的思维方式,从自然地理、城市系统、人文历史文脉、经济产业、行政组织等视角切入,处理复杂的关系后,研究得出的城市空间秩序关系,从专业分工的角度看这些又是建筑师的短板了。规划师与建筑师的最好关系是相互尊重、发挥各自所长,精诚合作。

年,与崔恺院士合作参与北京奥运文化中心的城市设计,我们以设计系统的方式和建筑师设计建筑单体与群体的方式共同去讨论,效果很好。我们的设计方法是从宏观到微观,建筑师反过来是从微观往宏观走,所以我们在专业交界的地方来回讨论。我们的中标方案是一个由台院公共空间系统构成的“中国文化的空间托盘”,形成一种既有城市公共空间的秩序,限定建筑的位置,同时也包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来自国际和国内的个性化建筑设计,我们联合体提供的方案具有“弹簧”和“傲骨”并存的特性。——这也是关于规划师与建筑师关系的一个很好的比喻。

北京奥运文化中心:中国文化托盘

让城市有做梦的机会

_各个层次的城市设计都要反对套路

在泉州的世遗的小巷子里思考续写后世遗的事情,总体城市设计触碰的可能是对城市战略的深度思考的话题。

城市设计中有一些理性或浪漫的那些东西,也许都是非具象的。但城市设计在中国陷入一个歧途:总是喜欢把它变成一个效果图去迎合某种需要。有些领导也特别喜欢这个似乎能把期货即刻变现的手段,到今天为止类似情况依旧。我们不要把城市设计当成一个“替罪羊”或者一个什么都往里装的“筐”,不要把它变成一个万金油似的效果图表达方式,要由表及里,由内向外一致的科学和职业的精神。

城市设计本不应该只有套路,而应该显现见招拆招的设计应对策略,“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城市设计跨界,亦无时无处不在,在泉州的世遗的小巷子里思考续写后世遗的事情,总体城市设计触碰的可能是对城市战略的深度思考的话题。最近这几年我们频频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在触碰城市战略的话题,无论青岛高新区、合肥北部地区,还是环泉州湾的城市设计,都是我们以城市设计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在时空上扩展城市设计内涵,研究和优化城市的空间、产业和社会结构的路径。

法定规划因为各种法规、标准和编制办法的原因具有八股的味道,城市设计也八股化吗?前几年部里在推城市设计的时候,我们坚决呼吁:千万不要把城市设计的编制办法弄得跟控规一样,应该让城市设计这项非法定化的工作的内容具有更多的非规定性,让城市还有一些做别梦的机会或者更多想象未来的机会。

泉州湾城市设计中的战略思考

02

用什么态度去

进行「城市设计」?

当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mkmrc.com/wazlyy/1660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