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引言
年,国际生态修复学会将生态修复定义为协助已遭受退化、损伤或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
从世界范围看,生态修复经历了从19世纪的目标单一、以人工干预为主的修复到20世纪后期面向不同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侧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功能的转变,21世纪国际生态修复的核心理念进一步从“自然生态系统”转向“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视角。
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了“三北防护林”等以防治沙漠化和沙尘暴为目的的生态工程;20世纪末,为应对水土流失开展了“退耕还林”等修复工作;年组建自然资源部后,生态修复工作从单要素、工程化治理转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全要素系统治理,但要达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生态修复目标,需运用生态学理论、整体性思维在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提升多重服务价值。
广东早期生态修复工作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在非城市化地区以安全和保护为目的,推进土地整理、矿山、林地、海岸带等具体工程的点状修复,后来在城市化地区开展了兼顾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绿道网建设工程,近期提出了以水系为抓手、治水与治岸联动的生态修复新举措——万里碧道建设,旨在通过治水、治产和治城的联动,促进流域社会—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从而优化国土空间功能。
本文通过回顾广东生态修复的历史进程,重点分析、研究广东流域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功能优化的新举措——万里碧道,阐述其建设背景与目标、实现路径和统筹实施机制。
02广东生态修复的历史进程:从要素治理到网络连接
广东北依南岭、南临南海,地处珠江流域下游,台风、暴雨、洪水和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多发,对社会经济影响严重。早期主要在非城市化地区开展应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为主的生态修复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前,广东生态修复以安全为主,以抵御自然灾害和满足人的基本生活及生产需求为重点,主要集中于城镇建设区域外,包括耕地保护下的土地整理、防涝防旱下的水利枢纽建设和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粤北林地综合整治;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东生态修复进入以保护为主的阶段,一方面以工程修复为主要手段,包括对矿山、林地和海岸带等具体工程的点状修复,另一方面通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保护重要生态区域不被侵占。总的来说,非城市化地区侧重推进以单要素治理、解决生态问题为主的“生态+”工程,生态修复的对象为小尺度单一类型的生态系统和单一自然地理要素,并采用点状治理模式。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生态修复工作逐渐在城市化地区开展。~年,珠三角的耕地减少了32.44%,城市建设的急剧扩张,造成珠三角各类生态用地的破碎化和孤岛化问题日益严重。年2月广东省政府颁布了《珠三角区域绿道网规划纲要》,随后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建设,到年底,珠三角九市共完成km的省立绿道建设。
图1:珠三角绿道网总体布局图
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建设主要起到三个作用:一是基于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在景观破碎的城市化地区珠三角,把幸存的生态斑块用绿道网进行连接,通过人工措施的“廊道”完善珠三角景观格局;二是划定不小于3~15米的绿道绿化隔离带及划定绿道两侧不小于20~米的管控地区,通过绿道网的建设来完善城市化地区的生态廊道;三是在生态廊道中修建慢行径,把绿廊变为绿道,让市民在使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