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面神经麻痹的康复治疗

小儿面神经麻痹又称为小儿周围性面瘫或小儿周围性面神经炎,是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多为单侧发病,发病时出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造成儿童面瘫较为普遍的原因是面部受凉、面部感染、外伤等,以外伤最为常见,也有较少数儿童面瘫是因先天性畸形或恶性疾病引起。

康复评定

患者在康复治疗前应对面部功能障碍的情况作出评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评定:①患侧的皮肤的痛觉、温度觉情况;②眼睑的开合度;③抬头纹的有无和深浅;④咀嚼肌的咬合力度;⑤口腔食物残渣的量;⑥是否能吹口哨或吹灭蜡烛。

在治疗1个疗程后再作评定以对比治疗效果,出院时再作一次评定与入院时对比,完成康复治疗中的三期评定。

传统康复治疗

中医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主要方法有推拿按摩法、针刺法、灸法和中药内服法,临床上根据患儿病情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治疗。本文仅介绍中医疗法的推拿法和针刺法,其它详见文末文献。

推拿穴位主要有太阳、迎香、颊车等35个穴位。文献中报道的各穴位应用频次如表1所示。

针刺穴位主要有阳白、地仓、颊车等35个穴位。文献中报道的各穴位选用频次如表2所示。

对于每次治疗的时间,推拿治疗以每次15~30min,每日1~2次为宜。针刺治疗小儿面瘫是否留针争议较大,主张留针者,留针时间大多在20~30min。文献报道中速刺手法尚待规范统一。

现代康复治疗

除了传统的中医康复治疗以外,对患侧面部表情肌进行主动、被动、主动—辅助的训练,可以提升功能。针对面瘫累及的表情肌如,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提唇肌(提上唇肌、提口角肌、提口角肌)、颧肌等进行肌力训练,可促使面部表情肌整体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抬眉动作训练 嘱小儿做抬眉动作,健、患侧同时进行,可见健侧眉毛上抬,患侧可扪及轻微的肌肉收缩,若未能触及肌肉收缩,则康复治疗师用手指协助患侧做抬眉的动作。

“嘟嘴”动作训练 嘱小儿作“嘟嘴”动作,康复治疗师可用食指置于口轮匝肌,若未能触及肌肉收缩,则需康复治疗师为患者作被动“嘟嘴”,若能触及收缩,则可作主动—辅助运动。

“露8齿“训练 让患者在康复治疗师的示范下,作“微笑“动作,发“i---衣”音,露出上下共8颗牙,若患者完全不能做到,则需康复治疗师对其被动完成,若患者能做到,但是不能完全露8颗,则需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完成。

闭唇鼓腮训练 让患者作“鼓腮—放松—鼓腮”交替训练,若鼓腮时漏气,则需在康复治疗师用手捏住患侧的口轮匝肌帮助患者进行鼓腮训练。

闭眼训练 嘱患者作两眼同时闭眼的动作,若患侧的眼睑不能完全的闭合,可由康复治疗师为患者按摩眶下缘来辅助闭眼动作完成。

患者自我练习 ①练习发音:“b-ai摆-ai爱”、“i---衣”保持口型5s,反复练习。②咀嚼口香糖:用患侧咀嚼口香糖10min,2次/d。

物理因子治疗 ①湿热敷:用湿热敷袋置于患侧,10min/次,2次/d。②超短波:用五官超短波电极置于患侧面部,取常用治疗剂量15min/次,1次/d。

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对症选取治疗,可组合使用,可单独使用。每个动作可作10~20次为1组,每日可早、中、晚进行1次训练。训练时,两边运动尽量协调运动,且做到最大限度,有时虽无法看到面肌的明显动度,但同样对面肌有训练作用。在治疗过程中寓治于乐,提高患儿训练主动性,可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综上所述,小儿周围性面瘫为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治疗的同时,结合传统、现代康复医学方法,采用传统康复的推拿按摩与针灸等,配合现代康复的面肌运动与物理因子治疗等,能极大地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提高小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程祺.规范化康复护理在儿童面瘫患者康复中的效果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6-27.

孟广颖,黄伟,龙旭浩.中医药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7():-.

刘华.面瘫的传统与现代康复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2):-.

赵兵,韩丽,盛志强.针刺配合面肌运动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6(04):-.

附:面神经解剖

视频制作:金联洲温州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注:文中图片、视频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kmrc.com/wazlyy/1331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