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赵峥中国智库
文|赵峥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保持社会和谐安定,依然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需要我们围绕我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形势新内涵,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系统思考、聚焦问题,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我国社会结构的趋势性变化特征
(一)人口规模呈倒U型发展特征,结构失衡问题仍然突出
在城乡之间,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7.9%,年我国人口已有超过半数常居住城镇,到年改革开放40周年时,我国城镇化率达59.6%。根据我国“七普”调查数据显示,年我国城镇化率已升至63.89%。从户籍变化来看,我国非农业人口比重从年的15.8%持续增长到年的45.4%。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出现了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年流动人口为1.47亿人,占总人口的11.2%;到年达到2.53亿人,占总人口的18.5%;此后开始下降,到年仍有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年升至3.76亿人,占总人口的26.62%。在地区之间,人口大量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根据我们的研究,受前期人口政策影响,我国育龄妇女数量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人口规模峰值大约出现在年前后,总体发展特征呈倒U型。同时,我国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仍然突出。“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并存趋势明显,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继续下降。人口往东部集聚、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依然是人口跨区域流动的主要方向,农村空心化问题持续加重。城市群是吸纳流动人口的核心区域,但其内部分化渐趋明显,一些收缩型中小城市人口流失严重。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渐成为流动主体,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落户意愿和家庭化迁移趋势增强。老龄化、少子化等人口结构变化将要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数量与质量相适应,人口集聚与流动也将倒逼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方式改革,需要围绕人口需求推动创新社会治理。
(二)社会阶层结构由“倒丁字型”继续向“纺锤型”发展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收入分配改革的深化,我国中产阶层进一步壮大,社会结构整体呈“倒丁字型”结构,同时向“纺锤型”发展。其中,伴随城镇化进程,城市社会已经是中产社会,特别是大中城市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特征,而农村社会、小城镇依然是“倒丁字型”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是影响阶层流动的重要因素。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快速上升,从年的27万人,上升到年的万人,到年达到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已达54.4%,超过高等教育大众化迈向普及化50%的门槛。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动下,我国大量普通民众将继续实现阶层流动,使得社会结构开放性和活力度不断增强,有利于民众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与预期。同时,中产阶层进一步扩大,其不仅有托底性生存与社会保障的权利需求,社会参与的意愿与需求也在增长。如何更好地发挥中产阶层社会稳定器作用,持续激励和发挥不同阶层利益相关方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意愿、资源、能力、优势,将成为完善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
(三)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治理主体结构更加优化
自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社会组织规模持续上升,从年的14.3万个增长至年的86万个。截至年,我国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48.7万个,社会团体37.2万个,基金会个。这其中,对公共服务起到重要补充作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尤为迅速,并于年超过社会团体的数量,占据我国社会组织的半壁江山。从相对数量来看,我国社会组织数于年首次超过自治组织单位数,成为规模上与村(居)委员会相当的重要治理主体。年,我国每万人口社会组织数为6.2个,同期每万人口自治组织数为4.6个。从实际效果来看,我国社会组织不仅在养老、托幼、扶贫救困等领域对正式公共服务体系起到补充作用,在矛盾纠纷调解、社会心理调适、治安巡逻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直接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随着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好体现。同样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