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1汪某,女,24岁。
初诊:患口眼歪斜已1月余。现口眼向右歪斜,左眼闭合困难、面部不能活动、感觉迟钝、嘴皮发肿,头部昏痛,性急易怒,口鼻干燥,大便秘结,口苦尿黄。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诊断为面神经麻痹。
辨证:邪中经络,筋脉失养。
治法:袪风散邪,舒筋活络。
主方:祛风活络汤。
处方:刺蒺藜、钩藤、白芍药各12g,牡丹皮、菊花、黄芩、僵蚕、防风、葛根各9g,薄荷、蝉蜕、大黄、全蝎、甘草各6g,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
复诊:服5剂后。口眼已不歪斜,口肿微消,已稍能张开,但左眼尚不能闭合,左面部肌肉仍不能活动,头痛减,但仍昏晕,口干尿黄,大便干燥,脉数稍减,舌稍转淡,中有黄腻苔。此热邪稍退,风势渐缓,尚挟湿邪之象。继服8剂后,左眼已能闭上,左面部已有知觉、肌肉已能活动,唇肿已消,尚不能活动自如,继服8剂后,口眼已全部恢复正常,余症亦消失。
按语:方中用刺蒺藜、钩藤、僵蚕、全蝎、薄荷、蝉蜕、防风祛风止痉,舒筋活络;用菊花、牡丹皮、黄芩清泄肝胆郁热;用白芍药养阴柔肝,助葛根解肌柔经;用大黄通便泻火;用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袪风散邪,舒筋活络之功。从而使面瘫得到迅速恢复。
案2谭某,女,26岁。
初诊:右侧颈部疼痛9天,鼻塞流涕5天,3天前起右耳疼痛、口角歪斜、右眼睑不能闭合,胃纳正常,二便调,月经正常。医院用强的松治疗未见效。现右颊部肿胀,右额纹消失,右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下歪斜。耳、鼻、鼻咽部检查正常,右颈部有一肿大的淋巴结,触之疼痛。脉弦细,舌淡红,苔薄白。诊断为面神经麻痹。
辨证:风痰阻络,筋脉失养。
治法:疏风散邪,化痰活络。
主方:玄银板蓝根汤。
处方:玄参、银花藤、板蓝根各15g,荆芥、防风、桑叶、菊花、牛蒡子、赤芍药、浙贝母、桔梗、天花粉各9g,甘草5g。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
复诊:服5剂后,右侧淋巴结稍缩小,右耳疼痛减轻,舌脉如前。继用前方加黄芩、车前子各9g。服5剂后,诸症减轻。继服6剂后,右颊肿胀消退,面部肌肉渐能活动,右眼睑已能闭合。面瘫告愈。
按语:方中用荆芥、防风、桑叶、牛蒡子疏风散邪;用菊花、板蓝根解毒除瘟;用赤芍药、浙贝母、桔梗、天花粉、玄参清热化痰散结;忍冬藤清热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风散邪,化痰活络之功。使面瘫获得全愈。
案3周某,女,50岁。
初诊:两日前,自觉畏风,头晕眼花,右面麻胀,继而口角、舌体歪向左侧,口角流涎,言语謇涩,右眼难合,鼻唇沟消失。脉浮弦,舌质红,苔白。诊断为面神经麻痹。
辨证:肝风上扰,引动痰浊。
治法:平肝祛风,通络化痰。
主方:牵正散加味。
处方:白芍药、白蒺藜各15g,菊花、荆芥、防风、羌活、白芷、僵蚕、白附子各10g,全蝎6g,细辛、甘草各3g。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
复诊:服12剂后,恶风止,诸症轻。继服12剂,病情大有好转,头晕眼花日益减轻,言语清晰,流涎全止,鼻唇沟重现,惟口角略有歪斜。继服15剂后,并配合针刺两周,面瘫很快获愈。
按语:方中用荆芥、白芷、防风、羌活疏散太阳、阳明风邪;用细辛散太阴肺经风邪;用菊花散肝经风邪;用白芍药养阴柔肝;用白附子、僵蚕、全蝎、白蒺藜祛风化痰止痉;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平肝祛风,通络化痰之功。并配合针刺,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常用穴位以颊车、地仓、下关、阳白、四白、丝竹空、攒竹、风池、合谷等为主穴,而以迎香、瞳子、听会、翳风等为配穴。每次轮流取主、配穴2~3个,手法则根据病情进行被泻。对得病未久,年轻力壮,体实邪实者,用泻法:对年老体衰,中气不足者,先行泻法以去其邪,后用补法扶正;对正气大虚者,则专以扶正为主而采用补法。因针药结合,面瘫很快获愈。
案4谢某,男,24岁。
初诊:右眼口角歪斜4天,目珠胀痛,右耳作痛,额前头痛,咽干口苦。右额纹消失,右鼻唇沟不明显,口角流涎,右眼睑不能闭合,流泪。脉弦滑,舌质红,苔薄。诊断为面神经麻痹。
辨证:引动内风,脉络失宣。
治法:祛风化痰,养血通络。
主方:正容汤加减。
处方:板蓝根15g,夏枯草、丝瓜络、钩藤各12g,荆芥、防风、蔓荆子、白蒺藜、决明子、青葙子、牡丹皮、僵蚕、赤芍药、白芍药各9g。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服7剂后,,口角流涎,右眼睑不能闭合,流泪等症状症状好转,眼胀痛减。脉滑苔薄净。原方去荆芥,继服10剂后,眼闭合自如,口角正,舌脉正常。继用前方再加减服7剂而愈。
按语:方中荆芥、防风、蔓荆子疏风散邪;赤白芍药养阴柔肝且凉血活血;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清肝;明天麻、白蒺藜、嫩钩藤熄风平肝;夜交藤安神;丝瓜络通络除痹。全方共奏祛风化痰,养血通络之功。
案5王某,男,39岁
初诊:平素有失眠、眩晕、左耳高音调耳鸣病史,以及左侧脑后颈项间酸痛牵强病史。8天前因迎风骑自行车,又进食刨冰,次日即出现左耳及头颈周围作痛,左面麻木,继则口角向右歪斜。现左侧面颊歪斜抽痛,眼睑不能开合,目珠作痛,视物模糊。耳、鼻、咽部检查正常,乳突部无肿胀压痛。脉弦细,舌质红,苔薄白。诊断为为左侧周围面神经麻痹。
辨证:外感风邪,伤及经脉。
治法:祛风散邪,养血通络。
主方:二藤二芍四子汤。
处方:、嫩钩藤(后下)、夜交藤、夏枯草、丝瓜络各15g,蔓荆子、蒺藜子、决明子、青葙子、赤芍、白芍、防风、荆芥各9g,明天麻(蒸兌)各6g。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服3剂后,头痛减,目珠胀亦瘥,惟左眼睑开合不利,脑后及颈项仍有牵扯痛感。继服7剂后,左眼睑已能活动,闭合不紧,有时耳鸣。继服10剂后,口角歪斜基本恢复正常,左眼睑可开合,仍闭合不紧,睡眠易醒。继用前方加珍珠母(先煎)30g,当归、合欢皮各9g。服5剂后,左眼睑已闭合自如,诸症悉除。
按语:方中用嫩钩藤、夜交藤、夏枯草、明天麻平肝熄风;用赤芍、白芍养血柔肝;用蔓荆子、蒺藜子、决明子、青葙子清肝明目;用丝瓜络通络除痹;用荆芥、防风疏风散邪。全方共奏平肝熄风,养血柔肝,清肝明目,通络除痹;疏风散邪之功。组方合理,服之而诸症悉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