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经各家经常应用穴位不过数十。也有仅以十数穴交互配用,以之治疗全身病痛者,如马丹阳之天星十二穴。临床平均取穴平均每次仅二、三穴,有时往往只用单穴一针即治。总计应用穴位连董氏奇穴在内亦不到三十。最重要的是这些穴道的应用,都合乎经络与辨证论治的法则。个人最常用的约为十二个,这些称为「特级穴道」,其它穴常用者为「一级穴道」,再其次为「二级穴道」。倘能灵活运用特级穴道,面对一般临床即很余裕,若再配合常用之董氏奇穴,则疗效更高。
治疗原则对于痛症,除少数例外,均采健侧为主〈例外者特别注明〉,若两侧均痛或头面躯干中央疼痛,则双侧均取。若内脏病症,亦以双侧皆取为原则,针法以动气针法为主。
〈注:|表示患侧,∠表使健即对侧,‖表示双侧。↓表示点刺出血,ㄣ表示灸〉。
此十二个穴道,用途广泛疗效显著。
、少阳是主骨所生病,即「少阳主骨」,因此风市穴治疗骨刺(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甚效。
(二)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在手掌后(大陵)上二寸,两筋间。主治:1.心脏各种病变。2.胸闷、胸痛。3.膝痛甚效。4.中指麻木。5.容易落枕。6.大腿内侧痛。7.定喘。8.胃病。9.呃逆。10.恶阻。11.腹痛。12.晕车。13.头晕。14.腰扭伤。15.血管性头痛。16.过敏性反应。17.愈病性失音。18.急性乳腺炎。l9.咽喉肿痛。20.原发性痛经。21.肋痛。22.癔病。23.郁症。杰按:内关可以说是全身第一大穴,是急救必用之针。透过手厥阴(心包络)与阳明(胃)相通,调理气血作用极强,对晕厥、心脏衰弱等急症皆有效。本穴为心包经之络穴,别走手少阳,与三焦表里。又为奇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本穴具有醒脑开窍,宣闭固脱,宁心安神,镇静止痛,解郁疏肝,宽胸理气,和中降逆,健脾止呕之功。主治功效甚多,大致以心血管,消化系、精神神经及循行部位病变为主。同时对于五脏气机功能逆乱病变亦有调整作用。本穴为理气要穴,能散滞解郁。亦为血脉病要穴,还可调整血压及血脂。本穴治膝痛甚效,为个人数十年之特殊经验,此系基于包络与胃通,胃经通过膝眼(犊鼻)。又膝痛与血循密切相关,心脏差者亦易罹膝疾。董师之以「火」或「心」命名之穴位皆能治膝痛即其明症。
(三)液门〈三焦经荣穴〉在手小指四指之间合缝处陷中。握拳在小筋之前凹窝下针。主治:1.消除疲劳。2.感冒甚效。3.五官病要穴。4.眼皮沉重难睁(眼肌无力)。5.喉痛甚效。6.耳鸣、中耳炎。7.上中焦壅热之症。8.各种头痛。9.颈部扭伤、落枕。10.肩痛|。11.大腿疼痛∠。12腰痛。13.胸肋痛。14.荨麻疹、皮炎止痒。15.恶心呕吐。16.偏痈患肢肿胀。杰按:《金针梅花诗抄》说本穴「一针四透古来稀」,事实上不只透穿或透过四穴,自液门进针透过中渚、后溪、少府,深针还可透腕骨,也包括了董氏奇穴之中白,下白。六穴之效果皆融入其中。进针时在筋下贴骨进针,针达中渚腕骨等俞原多气之所。可谓筋骨肉皆治,亦即风寒湿脾肝肾皆能治及。
又按全息分布律来看,本穴可谓眼耳口鼻区皆能透达,而为五官病之要穴。
本穴为三焦经荥水穴,三焦与肾间动气及免疫机能有关,且「荥俞主外经」,治疗感冒甚效。补肾之作用亦甚好。
(四)后溪〈小肠经俞穴〉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主治:1.腰痛∠。2.闪腰岔气∠。3.颈椎病‖。4.腰椎病‖。5.颈项强不能回顾∠。6.落枕∠。7.肩痛∠。8.背痛。9.坐骨神经痛∠。10.腿弯痛∠。11.三叉神经痛∠|。12.颜面神经震颤。13.耳痛。14.痉病。15.惊厥。l6.癫痫。17.癔病。18.疟疾。19.督脉失衡。20.荨麻疹。21.配腕骨∠治手腕痛|。22.配腕骨治黄疸。杰按:后溪为小肠经俞穴属木,俞主体重节痛,木主筋,木主风。因此有较好的止痛舒筋袪风之功。
本穴又系奇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督主一身之阳气,腰痛、闪腰岔气是督脉阳气受阻。针后溪能转输阳气,腰痛可愈。又后溪通督脉,督脉入脑又统诸阳,因此本穴治脑病神志病及热病疟疾等有效。
(五)太冲〈肝经俞穴:亦为原穴〉在大趾与二趾之间,行间穴后寸半。主治:1.急救强心。2.膝痛膝肿。3.行步艰难。4.喉痛要穴。5.血压高。6.厥阴头痛。7.头晕。8.眼病。9.鼻衄。10.胃酸过多。11.肝气不和之胃痛。12.神经衰弱。13.疝气。14.阴部痛。l5.阴缩。16.尿潴留。17.颜面神经麻痹。18.肋间神经痛。19.胆绞痛。20.肝炎、肝硬化。21.颞颔关节紊乱。22.周身麻木。23.开四关(配合谷)能镇定、镇静、镇痉、镇痛、疏肝袪风。24.开四关为治鼻病要穴。杰按:太冲为木经土穴,治疗肝脾(木土)不和之病甚效。有疏肝理脾之功,为疏肝理气要穴,对多种风(木病)湿(土病)疗效显著,为治风湿要穴。肝经绕过阴部一周,本穴为肝经俞穴。荥俞治外经,因此治阴部病甚效。
本穴下有太冲脉经过,能以脉治脉,以脉治心,故对昏厥、心脏病等皆甚有效。因本穴与筋与心血有关(肝主藏血)亦为治膝痛特效穴。
因其为调肝要穴,所以肝气、肝火、肝风抽动的病,及眼病、血症、头晕,肝炎、肝硬化等都有效。肝经上入颃颡至脑。本穴治喉痛特效,治神志病亦甚佳,尤其是与合谷并用谓之开四关。能镇静治失眠及多梦;镇痉治痉挛抽搐;镇痛治胆绞痛、痛经、头痛、肋痛。袪风能治中风;疏肝能治肝脾不和,能排石。治郁症。四关穴亦为治鼻病要穴,由于大肠经绕鼻之外侧;肝经过颃颡治鼻腔内部,因此合谷、太冲合用治疗鼻病甚效。
(六)束骨〈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陷者中。主治:1.后头痛‖。02.头顶痛‖。3.颈项强硬∠。颈痛∠。4.背痛∠。5.腰痛‖。6.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7.颈椎及腰椎骨刺。杰按:束骨穴为俞穴,主体重节痛,五行属木与风及筋有关。治疗本经所过之处的疼痛及屈伸不利的病变皆有疗效,又本穴为水经(膀胱经)木穴,补水润木的效果极佳,因此治疗之病症极多。由于经络循环之故,治人身后面的疼痛都有效,由于1.膀胱经夹脊而行,其经别并入脊中,肾主骨。2.本经与其表里,故治颈腰椎骨刺,与后溪或风市并用,为效方。
七)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在腘中央约纹中。主治:1.腰扭伤特效↓。2.脚根痛↓。3.脚踝痛↓。4.痔疮特效↓。5.严重之后头及颈项痛↓。6.颈椎骨刺↓。7.腰椎骨刺↓。8.脚跟骨刺↓。9.坐骨神经痛↓。10.腰背各种疔疮痈毒。11.其它恶性毒病(如性病)↓。12.下肢胀痛↓。13.美尼尔氏病↓。14.鼻衄↓。15.乳痈↓。16.急性吐泻↓(急性肠胃炎)(配尺泽更佳)。17.气喘↓(配尺泽)。杰按:委中为血郄,郄穴能治急症,此穴刺血能治多种急症,系刺血第一要穴。膀胱经为少气多血之经,适于刺血,对于一切瘀血热毒,以三棱针点刺出血皆能见效。对于膀胱经所过之重性疼痛及久年疼痛,刺血均能见大效。治疗痔疮在委中刺血,纵然系多年重症,亦仅二、三次而痊愈。本穴所主之病,几乎全以刺血为主,疗效显著。治疗气喘、严重吐泻配合尺泽穴刺血,效果更佳。
(八)尺泽〈手太阴肺经之合穴〉在肘窝横纹之外侧,摸之有一大筋,筋外侧之凹陷中。主治:1.咳嗽‖。2.五十肩(泻针)|。3.半身不遂∠。4.网球肘|。5.任何关节屈伸、挛急‖。6.尿意频数‖癃闭‖。7.上腹疼痛‖。8.鼻衄‖。9.牙痛。10.痿症。11.荨麻疹。※以上皆以毫针针刺为主。12.气喘。13.霍乱(急性吐泻)(配委中更佳)。14.急性呕吐。15.胸闷胸痛。16.肩臂不举,肩臂痛。17.手腕痛。18.急性扁桃腺炎。※以上皆以三棱针刺血甚效。杰按:尺泽亦为刺血要穴。本穴为肺经合水穴,合主逆气而泄,因此对肺经之气逆病,如喘咳等疗效颇佳。本穴为金之水穴,肺(金)主肃降,肾(水)主受纳,治疗咳喘当然有效。本穴能治手臂拘挛筋急,肘臂疼痛,手臂不能上举等。针本穴尤其是泻法甚为有效,盖本穴为金之子穴,泻金使其不能克木,木舒则筋即舒也。
肺为肝之主,尺泽穴在大筋旁,刺入筋中,或贴筋而刺,至筋病甚效,对于肢体之拘挛,牵扯,弛缓,强直等均有疗效。
杰按:
由于关节对应及手足阳明相通,治膝关节扭伤(胃经通过膝眼)效亦甚佳。
阳明经多气多血,调理气血功能极好,本穴善于治疗气分血分实症热症,本穴能治外感高热及阳明热盛之证,透过肺与大肠表里,可治荨麻疹、皮炎、皮肤搔痒症、丹毒、疖肿等。
足三里为胃经(土经)之合穴,为土经之土穴,补土作用尤强。脾胃为后天之本,阳明经又为多气多血之经,因此调理气血作用极强,可谓百病皆治。
古谚:「肚腹三里留」,本穴对腹部及小肚之肠胃病皆有疗效。此亦本于手足阳明相通之理。本穴能强心定喘,胃与包络通,故能强心。补土能生金,且「逆气而泄取之合」故能定喘,治心脏病及气喘皆宜深针并久留针,刺血亦甚好。本穴灸补虚脱病变,针治也能补虚。补土能去湿,脾胃为痰湿之源,本穴治痰湿病变,降血脂有效,治风湿也有效。本穴能健脾补元气,增强免疫功能,能预防感冒。
三阴交为脾肝肾三阴经之交会,根据脾肝肾三脏的生理、病理,三阴交可治疗因脾肝肾三脏功能失常所致的病变,如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变,其功用可健脾利湿,补肾益气,舒肝活血利气等。
丰隆为胃之络穴,沟通脾胃,能健脾和胃,善治脾胃之病。中医认为脾胃为生痰之源,因此丰隆有清降痰浊之功。古诀认为本穴为「痰之会」,为袪痰要穴。
本穴刺血除治疗心脏病,肺脏病及前述刺血所列疾病甚为有效外,对于侧身各种病变更有特效。如上述之偏头痛、耳痛、肩臂痛、肋骨痛,侧面(胆经)之坐骨神经痛及足跗痛均有特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