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新华社客户端

较之于田园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和山水城市等城市理念,公园城市相承于园、着眼在人、落实在城、更显于“公”。文/匡晓明编辑黄琳9月7日,四川成都,位于新都区的七一城市森林花园小区,因家家户户的阳台拥有超大的私家花园而走红,被网友们誉为“垂直森林”小区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人类进步的结晶。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城市伴随着城市化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在不断自省、修正和演进。不同于自然界遵循“自然法则”被动式适应的演进模式,人类社会的演进表现出对发展规律的思考,并通过自身实践对演进方向进行能动性的智慧调整。因此,我们可将城市演进理解为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类基于不同阶段社会和经济水平对城市空间的理性自省和方向识别,从而驱动城市同步演进的过程。城市每一步发展都会产生新的问题,城市演进的意义就在于通过集体智慧的理性克服“城市病”。回望回顾现代城市的发展历程,各种城市理论是城市演进的思想源泉。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是在工业革命推进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出现用地紧张、污染严重和贫富差距等问题的背景下,以社会改良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希望通过建设田园城市的办法来解决土地私有制和城市急剧膨胀的问题,建立一种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城市。年,沙里宁为缓解城市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他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应该“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有机疏散理论对其后的新城建设、旧城改建等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也因过度疏散带来了能源消耗、中心城衰退等新问题。上世纪60年代,为应对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导致的自然生态收缩和退化,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提出了“花园城市”设想,不仅通过植物绿化美化城市,还注重生态自然的保护并使城市绿色空间网络化和系统化。上世纪70年代,伴随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受益于绿色经济和绿色技术发展,“生态城市”概念应运而生。生态城市涵盖了自然、社会、技术、物质、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强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协调,是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思想演化的又一个重要阶段。上世纪90年代,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山水城市”概念,将中国的山水诗词、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融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建设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21世纪初,为应对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低碳城市”概念出笼,它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kmrc.com/wadwh/1662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