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力分化高质量发展背后,藏着中国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专业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来源:新财富杂志

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元,他们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农村,推进城镇化任重道远。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

为培育产业,地方政府纷纷发力“双招双引”。然而,存量经济与新技术革命中的头部效应,使得资源日益向一线城市汇集,加之疫情影响,不少中心城市“双招双引”难度加大。深耕资本市场19年的新财富,通过专业评价和深度研究与市场头部机构同行。在导入头部上市公司、金融机构资源,助力中心城市提升产业与金融竞争力方面,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来源:新财富(ID:newfotune)

作者:刘鲜花

中国经济奇迹最大的秘密是什么?众多经济学家都认为,是地方竞争。其逻辑在于,中国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自企业税,加之有GDP考核的约束,地方政府有充分动力引进新企业、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培育税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地方政府之间的你追我赶,一直没有停歇。

如今,伴随人口红利、增量市场红利消失,中国经济发展转入存量时代,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成为新的主题,由此也催生了城市竞争的新态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难点。

01

头部效应叠加虹吸效应,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

存量经济的一大特征,就是结构分化,各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优势扩大,赢家通吃。拥有头部企业的城市,往往从中受益。比如,随着阿里巴巴、网易等企业的成长,杭州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商中心。智能制造消化了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让佛山这样家电制造头部企业聚集的城市优势提升,其年GDP已破万亿元。

与此同时,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产业,如5G、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也体现出了鲜明的头部效应与聚集特征。比如,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的主要流向是美国的旧金山、纽约、波士顿,英国的伦敦—牛津—剑桥区域,德国的柏林地区,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我国估值亿美元以上的10家超级独角兽企业,9家位于北上深杭等一线城市;家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北京70家、上海36家、杭州17家、深圳14家,一共占了83.5%。

存量经济与新技术革命中的头部效应,不仅意味着,抓住头部企业的城市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而且,资本及高端服务业也会追逐产业,覆盖这些城市,形成良性生态。更值得重视的是,率先构建起创新生态的一线城市,对人才、项目、资本会形成巨大的虹吸效应,吸引其他城市的资源流入,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

借力这一虹吸效应,各省早已有意识地通过打造中心城市引领的都市圈、城市群,集合区域资源,增强本省在创新发展中的竞争力。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的竞争,已成为中国城市化下半场的主旋律。

今年全国两会中,“都市圈”、“新基建”均为高频热词,不少代表委员提出了加快都市圈发展、“新基建”应在都市圈率先发力等议案。未来,新技术、新产业将主要孕育在都市圈,产业的蝶变将从全面开花的跟随型经济,向核心都市圈引领的创新型经济转变。

这一趋势下,城市发展正进一步分化,呈现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先看产业。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一座城市的产业实力。截至年5月28日,北上深三地的上市公司数量均超过家,合计占A股公司总数的25%;三地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超过29万亿元,更占A股公司总市值的45.6%。代表地区科创实力的科创板上,北上深三地公司数量占比超过40%,市值占比更达到56%。

再看资本。进入“新财富中国城市金融力TOP30排行榜”的30个城市,共有家券商类法人机构,其中,北上深三地数量占比达57.5%,资产总额占比达64.7%;公募基金则更为集中,北上深的数量达到家,占比近90%,资产总额占比近80%;在商业银行的数量上,虽然北上深占比为20%,但是资产总额达到81%,特别是北京,总部优势突出。

尽管各城市对金融资源的争夺空前激烈,30个城市有超过80%政策大招不断,落户奖励节节攀升,希望以“真金白银”吸引金融机构落户、增资扩股、新设分公司,但最终收效甚微。因为金融机构选择落地何处,需要考虑城市的经济实力、资本市场活跃度、金融机构聚集度和营商环境等因素。

汇集了最强的企业、最多的金融机构,北上广深的GDP也与其他城市拉开差距。自年上海GDP突破万亿,14年来,平均每年都有一座城市进入“GDP万亿俱乐部”,年佛山的加入,使其成员扩容至17个。其中,北京、上海GDP总量超过3.5万元,遥遥领先;深圳、广州和重庆GDP总量超过2.3万亿元,处于第二梯队,已与其他城市拉开差距(图1)。

图1:年GDP超过万亿元的17个城市(单位:万亿元)

数据来源:Wind

以这些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5万亿、23.7万亿和11.4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4%。三大城市群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但吸纳了超过23%的人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这些都市圈还将进一步成为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信息流转中心。

在城市格局的新一轮重塑中,非一线城市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乃至逆袭,人力、项目、资本成为角逐的热点,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双招双引”中,一场全国性的抢人大战早已率先爆发。

02

抢人大战只是起点,培育产业才是核心

自年以来,国内大多数城市都出台了多个轮次的人才引进战略,从简化落户手续、提供住房及补贴、为创业者提供资金补助等多个方面吸引人才定居。而且,伴随越来越多城市加入,各地抢人的目标也不断下沉,从最初的争抢高层次领军人才,到西安率先放松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和在校大学生“零门槛”落户、宁波放开专科以上人才落户、深圳落户无人干预自动审批实现“秒批”、沈阳对本科及以上毕业生首次购房给予1-6万元补贴,“有人就有活力”的地方经济发展逻辑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不少城市的抢人政策被指意在托底楼市。

然而,盘点“抢人大战”的战果,并非每个城市都有相应的斩获。从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十座城市排名看,年开始,深圳和广州一直位列前两名;年,杭州反超深圳,成为人口增量第一城,净流入人口达到55.4万,人口总量突破千万;珠三角有深圳、广州、佛山三城入选,依然是人口流入第一高地;宁波、成都、长沙、重庆、西安等城市也成为人才流入的新焦点(图2)。

图2:年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十座城市(单位:万人)

纵观十大人口流入的城市,除了西安,均为“GDP万亿俱乐部”成员,而西安年GDP也达到.19亿元,其目标是年跻身其中。

这正凸显出,城市对人才的争抢,真正的底气仍在于产业与资本。只有简单、同质化的抢人政策,即使引入人才落户或购房,短暂为本地楼市带来一定流量,也难以留住人才。

可以说,抢人大战只是起点,只有结合本地资源,培育有成长性与竞争力的产业,辅之以加强城市的软硬件建设,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才能真正留住人才,实现“招才引智”的可持续性。

那么,非一线城市提升产业竞争力,发力点在哪里?

总结各中心城市经验,其一头在内,即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与未来产业方向,培育有内生成长性或差异化特色的优势产业,并借力资本快速做大做强产业生态,从而加深护城河。

这方面,作为工程机械高地的长沙可圈可点。其一方面推动三一集团、中联重科等装备巨头向智能制造升级,并带动中小配套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布局产业链高端的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同时通过整合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及打造智能制造展会与峰会,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智造之城”根基初定。

在创新驱动经济的背景下,武汉、合肥、西安、南京等城市也纷纷依托雄厚的高校科研资源,打造“科创名城”。如何吸引资本,完善创新生态,成为重点。

另一头在外,即吸引头部企业和资本落地,或融入它们的产业链,取得增量优势。在经济头部化趋势彰显的今天,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成为头部企业供应链分工的一环,对于难以培育头部企业的城市而言,尤其是“双招双引”的一条可行路径。

郑州GDP的快速成长,与引入富士康、融入苹果产业链不无关系,郑州如今已是全球最大苹果手机生产基地。而拥有中文学科见长的山东大学等高校的济南,不仅吸引人民网、凤凰网、一点资讯等企业建立审核基地,还引入字节跳动设立北京之外的全国第二大运营中心,正崛起为新媒体“内容审核之都”。

无论本地优势产业生态的培育,还是融入头部企业的产业链,这两条路径的践行中,存在三大要点与难点:明确把脉本地资源优势与发力方向,吸引头部企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mkmrc.com/wadwh/15426.html

 


当前时间: